《寄生虫》影评

作者: 刘昱廷 | 来源:发表于2019-08-08 16:41 被阅读45次

    转自知乎回答。

    刷知乎的时候知道了这部电影,去看了一下觉得真不错,于是也过来分享一下。

    同样建议看过电影后再来看影评。

    电影拍得很不错,剧情、内涵、人物设计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在其他答案中皆有体现,这里就不再重复,只从另一个角度说说。

    分析剧情、解读内涵是要深入探讨的,但也要有个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导演、编剧或作者,拍了部电影或写了本书,并将其公之于众,首要目的是要给人看的,对吧。既然是给人看,你就有义务保证看的人是能看的懂。只要你没有事先声明或表示:本电影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或已掌握某特定领域知识的人才能看懂之类的信息,那咱们就默认所有智商中等以上的普通人在看完之后都能明白创作者要表达的基本含义。

    所以说,如果你看到某个影评,你觉得上面说得跟你看完电影后的想法差不多,但在表述方面比你想得更加精准深入到位,那说明这就是好影评。反之,如果你在看得时候发现,哇,这个我没有想到。咦,那个我也没有印象。好厉害啊。那说明它很有可能就在过度解析了。

    再站回导演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作为导演,你拍了部电影,挖空心思地在里面设计了一百个伏笔,但大多数观众只能看出来10个,剩下的90个得需要自己去搜各种各样的的影评去了解,那答主觉得你这部电影拍得就挺失败的。

    回到电影本身,由于答主反对过度解析,所以有些回答中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比如被最多人说的一个是:谁都没有错/谁都有错,大家都不容易。

    为什么不认可呢?用法律上的概念解释一下,当一个人犯了罪,警方会具体分析这个人的犯罪动机、犯罪过程和造成的危害结果,最后法院来决定如何给他定罪量刑。

    定罪和量刑是两个概念。定罪是犯什么罪就定什么罪,量刑是在定罪后决定怎么判。如果一个人杀人的犯罪行为成立的话,那就是杀人罪,不用考虑其它因素。在之后的量刑方面,才需要考虑他的动机是什么,过失还是故意?被害人最后死了没死?这些因素决定法院具体该怎么处罚。

    这个思路很简单,前后两个过程分割开,互不影响。假设后一个过程可以干涉前一个过程,那会发生什么呢?所有的杀人犯都可以辩解: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好心的或者对方还活着啊。总之不能判我杀人罪。那司法审判不就乱套了吗?

    所以,用这个思路来看“都没错或都有错”的这个观点,我们就能发现它的错误所在。如果你看过电影就知道,主角一家有没有错?雇佣他们的一家人有没有错?一目了然。该电影的确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贫富差距的大背景,但贫和富只能作为研究人物心里动机的依据,不影响对他们是否有错的认定。

    但说得更严谨一点,在该影片中,连用贫和富这个因素来研究人物心里动机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影片中,贫富和阶级的差距只是作为静态的“背景墙”而存在,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对剧情发展并无推动作用。因为贯穿整个影片,富人一直是富人,穷人也一直是穷人,虽然期间赚了些钱改善了一下生活待遇,但本质并无变化。所以,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也始终是一致的,并没有机会因物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不像有些电影设计的那样,先让一个人变得很有钱,再让他变得没钱,从而展示这个过程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变化,得出金钱对人有什么什么影响这一结论。反之,亦然。所以,在这里答主也认为,有些回答说的剧中人物这么做是因为穷或富的说法是不严谨的。虽然男主妈妈也在影片中说,如果自己像雇主那么富有,就会变得更善良。由于影片中没有设计这一情节,所以这段话只能是男主妈妈对未来的一个设想,我们无从得知如果她真的变得这么有钱会不会更善良?

    最后,在答主看来,可以用两个概念来概括该电影的基本内涵:失控的欲望和谎言。

    有欲望是好事,有欲望文明才能进步,个人才能成长。但人的欲望一定要和能力相匹配,不然欲望就只会带来灾难。

    一开始,男主的朋友让他当家教,如果男主只停留在靠本事教书的层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男主不仅想要钱,还想要人,而且还是要夺“朋友妻”。试想一下,就算之后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等男主的朋友回来后一看,那不得跟他玩命啊。

    再说女主,本来男主叫她去教小朋友画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女主并不满足于只教画画,为了赚更多的钱,谎称自己懂美术心理,来給小朋友做心理治疗。若是日后被揭穿,结局也会很难看。

    男主爸妈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自己有工作,合伙使用欺诈手段将雇主家的司机和保姆挤走,而不是靠实力竞争。虽然最后一家因此被受害者反扑看似巧合,但其实只是众多定时炸弹中被引爆的一颗而已。

    (在这补充一句,因此答主认为这部电影在剧情转折的设计方面非常有创意,因为前面一路埋伏笔,这样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就会一直猜究竟哪个伏笔会成为导火索,结果发现都猜错了。)

    而且在影片中,上述这些还只是已经实现的欲望,当主角一家坐在雇主家畅享未来时,已经把他们雇主家的财富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站在雇主的角度想想,这得多恐怖啊。

    接着是谎言。分两部分。一方面是主角一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谎言,一个谎套着另一个谎;另一方面,虽然雇主一方受着谎言的蒙蔽,但他们自己也在制造谎言,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前者前面已经提到,不再多说,主要说一下后者。

    在雇主家辞退司机和保姆时,他们如果向对方坦诚自己的想法,甚至和对方对峙的话,那么主角一家的计划就会失败。但很遗憾他们没有,只是随便编了个理由让对方走人,白白错失了两次机会。为什么呢?这就很值得观众玩味,是因为上流社会看重的面子?还是商人“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观念不想撕破脸?不知道,这段内容影片并无过多解释,只能留观众们自己去想了,不然再说下去就也成过度解析了。

    说个玩笑话,这里面最可恶的人就是一直没露面的前房东建筑师,他向购买者隐瞒了房子有地下室的事实,也是够坑的。

    对影片分析部分就到此结束了,答主再说几句题外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世界成了一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只要自己愿意即可。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至少还有一个东西叫底线。当然了,在很多人看来,底线可以有,但底线也是相对的。从这个角度讲,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对于主角一家的行为,人们会看法不一,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一点是,人们总说看待事物不要拘泥于形式,只要主观上是好的就行。并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先进、开放和包容的。其实不然,这样的观点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那时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大举入侵,也包括法律层面,导致人们判案非常注重作案人的主观心理。只要作案人的主观心理符合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那么有罪也可以判无罪。开个玩笑说,我这是为你好这类话就是从这个时候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寄生虫》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ax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