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二十二:孔子善知人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4-10 12:13 被阅读6次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权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话,有几个词,要特别注明一下。一是“三归”,对此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市租,二是娶了三姓之女,三是三处家庭住所;四是地名,管仲的采邑;五是蔵钱财的府库;最后一种是三牲之献。我看了好几种注释,大多均认为是市租比较合理。摄,在这里是兼职的意思;树,是动词,立的意思;塞门,门前起遮蔽作用的墙壁,类似今天的照壁;反坫,厅堂上放置器物的土台。

            据此,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这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主要是批评,批评他器量小,他有自己可以收取的市租,因事设职,下属从来没有兼职的,说明他奢侈;同时,他和国君使用同样的规格礼仪,这是僭越,不知礼。据此,管仲的负面形象就出来了,管仲是一个奢侈的,僭礼的大臣,看起来比鲁国的“三桓”似乎好不到哪里去。可是,管仲协助齐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这和孔子的评价相差万里,难道孔子对管仲有偏见,还是孔子看人看走了眼?

            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对知人的重视。可是,在这里,孔子对管仲尽是批评,看到的尽是他的过,没有看到管仲的功,这怎么能算知人呢?一个成天教导弟子要懂得知人的人,自己却不知人,可能吗?别急,论语我还没学完,如果我们结合着看《宪问篇》第九、十六、十七章,我们就会知道,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在这些章节里,他认为管仲是一个人才,还是一个仁者。这时我们就会知道,孔子教育弟子“患不知人”,他自己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了善知人。

            所谓善知人,就是根据当时的价值观,不凭自己好恶,不抱一私之见,公正客观地看待评价一个人,对人一分为二,既不抹杀他的功,也不隐藏他的过,既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别人的短处。此章是孔子根据礼的原则,看到管仲在生活处事方面违礼了,从而提出了对管仲的批评。后面对管理的称赞,正是依据仁的原则,认为他治国理政符合仁,是个仁人,这里,没有孔子的任何偏见,这就是善知人。据此,现在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要向孔子学习,要做到善知人呢?做到了知人,必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有所帮助。知人后,我们才知道,哪些人三观很正,和自己一致,值得自己团结和交往;了解别人的长短处,我们就会知道,避免揭人之短,从而与之友好交往;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我们可以与之对照,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别人缺点,从而对自己大有帮助。学会知人,好处多多,不是吗?

           最后,个人觉得,八佾篇中的章节,内容多讲的是礼,这一章,之所以放在这里,可能与此相关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篇第二十二:孔子善知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tn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