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7537/c7ae7a3ef420442c.jpg)
“咣咣咣……”总是这样一成不变的声音先传入我的耳朵,一块门板大的面板上,小师傅当众表演“手擀面”,他的胳膊和沉重的擀面棒一样粗,面团像岩石一样庞大,却又像一团轻软棉花,由他自由摆弄,用真实的体力做出来的东西极有劲道,与机器压出来的面完全是两码事,用最普通的佐料来配,也是吃不厌的美食。
从看到的第一天起,我恍如坐在小时候姥姥家的热炕头,师傅的手变成了我母亲的手,菜市场的一角,竟如“故乡”的感觉了。我还把宝宝带来看,给她讲解,使宝宝特别崇拜那个粗胳膊的有“魔法”的叔叔。
谁能知道,手工面条唤起了我怎样的怀旧病呢?我的母亲也像他一样给全家操作手擀面吃,她下班后开始“洗手做羹汤”。她先弯腰用大铜勺从大瓦缸里舀面,直舀到半盆,她以为差不多了为止,然后又去舀水,她左手拿水瓢,分次一点点倒入面中,配合着右手也同时把面趁湿搅和成一绺一绺,就这样周而复始,整盆干面变成一盆不均匀的面疙瘩,她才开始左一拳,右一掌,整个身体也随着两臂运动而有节奏地起伏,翻来覆去地和起面来,直到面团光滑为止。她把光滑面团苫一块湿布,说“把面醒一醒”。她去生火烧水,这又是个复杂过程,需要进出几趟家门。先用簸萁把面煤端进来,再用斧子利落地劈木头,斧子用力劈下后把木头咬住,母亲趁势举起斧子和木头一起砸向地面,木头往往裂成两半,这样周而复始地劈砍成细细的短条,母亲才微喘气地停止,抓一把木头端回去生火。火在慢慢地烧水,母亲开始擀那睡醒一觉的面团。她的粗壮擀面杖用力把面团四面擀过去,擀成一个厚面饼,再把擀面杖横在面皮上,卷起来包住擀面杖,用力向前推去……周而复始地把面团推薄推大后,再洒匀干面粉,把两侧面皮折回去继续擀平……经历反反复复的努力,一张雪白均匀漂亮的大面皮铺在案板上,母亲从一侧把它反复折成一指阔,再从另一侧亦然如此折,折到中间,两侧相遇,合并成一条,母亲开始下刀切,她用力极为均匀,面条们一摞摞被“生产”出来了,打开就是长长细细的均匀面条,蕴藏了母亲辛苦的体力。这和面擀面的整个过程是远古洪荒,哪朝哪代开始发明、创造,由世世代代的母亲们沿袭下来的?小时候我在母亲旁边观察她的整个擀面过程,自己也照猫画虎地学会了。这是我传承母亲不多的一点厨间手艺。
每次母亲煮面条,全家都上阵,母亲分配我们有的负责拉风箱烧火加煤,有的负责提水倒水剥葱蒜……特别有一个人要负责削土豆皮,让母亲切条煮汤。土豆条里含有的淀粉被熬煮出来后,融化在汤里,汤变浓稠了,之后,母亲才开始平心静气地下面条。面条和半融化的土豆条一起起起伏伏,母亲眼疾手快已经切好葱末,在面条熟了后倒入,星星点点的绿让面条一下子有了精神。如果是夏天,母亲还会和土豆条一起放入切好的西红柿,煮出来的汤就是鲜红的了。起锅时母亲趁势甩两颗鸡蛋,嫩黄的鸡蛋点染得一锅汤明亮出彩,红黄绿白交织宛如图画一般美丽。从母亲到我,这道面条都是我家厨间魔法里最物美价廉、最合家欢的饭食,每根面条都那么有咬劲,汤里的土豆条一舔就化,西红柿和鸡蛋溶解在汤里,只能吃得出香味,令人胃口大开,额头微汗,浑身发热,说不出有多舒坦透顶,说不出有多饱足香甜,说不出有多回味无穷!这道面条尤其适合风寒感冒的时候吃一碗,再撒点胡椒粉,能好一大半。
那样热气腾腾的手作居家气氛里吃什么能不酣畅呢?手擀面让我想起母亲做饭时的炊烟和蒸汽,炒菜爆出的扑鼻香味儿。乡愁有多少,胃最知晓。我想家的时候会嘴馋,想念父母在灶前做的家常便饭,那些花了很多时间,倾入了对儿女的关怀和疼爱来做的朴拙饭菜,但让我们用一生来依恋和回味的美食!我给我的童年时代起个别名为“手作时代”。
手作时代的记忆里,我和小姐姐学着三姨的样子剪明媚的窗花,学姥姥的样子捏各种形状的面塑;我俩用麦秸杆做玩具来插房子过家家;刮风的时候,我俩用白纸叠叠,剪几下,做一个小风轮,插在树枝上,在大黑河畔随风疯跑一通;我和小姐姐挖一团黄胶泥来捏锅碗瓢盆,挖一团土,拍豆包;母亲用缝纫机缝碎布变成一个沙包给我俩玩,父亲弄几根彩色鸡毛和铜板给我俩做键子踢着玩,还弄一根简单的绳子让我俩练习跳绳,父亲还把一根铁丝弯成圆环让我俩滚着玩再或者,我俩收集几个彩色玻璃球,几个羊拐骨都可以玩得千变万化;或者在树上栓一条猴皮筋,我俩就可以舞蹈一般跃起来了……后来看见一本书,专门写手作时代的各种自制的游戏和小食品的,作者和我一样是个怀旧狂人。
如今当我每次起了怀旧的念头,自家动手操作食物时,让我的宝宝快乐得上蹿下跳,好像过节一般。她非常热衷于和我一起玩这个“游戏”,每次她的小手小脸都弄得白粉扑扑的像个圣诞娃娃,静静地玩几个钟头都不厌倦。我写此文时,她正在小桌子上专心操弄着一小团面,童年里母亲教给我的“三光”(盆光,面光,手光)经验总算有了合适的传人,她带着小围裙,专心模仿着菜市场里的“偶像”叔叔,把叔叔操作的过程模仿得维妙维肖,就像我十几岁模仿母亲擀面条。中午她吃了鸡汤手擀面,还嚷嚷要继续吃:“妈妈,给我留一碗面条晚上吃。”她说,因为叔叔的手擀面里有魔法的力量,所以特别好吃。她遗传了我的手工情结,她和我一样不喜欢现成的东西,不喜欢去华丽的幼儿园玩老师指定的游戏。奶奶给她买了昂贵玩具,她玩一会儿就腻了,但是一支笔,一张纸,一把剪刀,一把土,一根绳子……她总是玩不腻味,因为简单,她可以随意创造,尽情想像,用自己的大脑支配着自己的手和腿脚,她能感觉到自由的快乐。设计大师说的,“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就儿童教育来说,绝对是真理。
不知道宝宝长大了想起童年是什么感受? 她过家家,我把厨房里的米和豆全都给她当道具,我想让她亲自触摸五谷杂粮,对自然食品产生认同。这些五谷成了宝宝珍藏的宝贝玩具,我煮饭还得和她讨要。五谷洒在地上了,我教她必须一颗一颗捡起来,她大发感慨:“妈妈每天让我捡豆子,我真粒粒皆辛苦呀。”现在她玩面团,认真地放了她想像的各种佐料,一个多小时,一声也不吭。我去看她时,她已经把面粉弄成有模有样的饼一样的漂亮圆片了,不满足地感叹说:“我做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把面做成熟的。我不要过家家,我要玩真的,真的才好玩。”我答应她,明天一定让她亲手做一次真正的饼和包子,“真正的”,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让她做的东西变成熟的,吃到肚子里去,而不是过家家玩的。
是的,宝宝说的太对了,手作时代的种种“好玩”的幸福,不是小孩过家家,好玩,是孩子判断幸福生活的标准,是投入对生活的爱与热情的过程,这是不能用钱来计算的;做出来的东西,不光自己享用,还和他人共同分享,是成就感的快乐,是付出者的快乐,快乐是无价的。
06.4.12——23.5.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