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984039/921eb99b66a14845.png)
而這個功夫,朱子在這裏解釋的惟精惟一,如何惟精惟一?“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什麼是從事於斯?你看顏回問仁的時候,問其目,孔子說,非禮勿視、聽、言、動,然後顏回怎麼說的?“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事斯語矣”就是事於斯。
所謂事於斯,我就堅守這句話所表達的意,守住不放。這就是儒家的學,從事於斯就是學。從事於什麼?就是從事於這種精一的功夫。如何精,如何一,前面已經講了,從事於斯就是學無少間斷,沒有片刻斷掉從事於斯這個心,始終堅守這樣做,堅守而能恒長,就是無少間斷。
“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讓道心常駐自己心中,只要道心在我們心中藏著,我們的言語、行為,都是由我們的心決定的,私心即使起,不讓它聽命,就等於把它去掉了。
“則危者安,微者著”,能有這樣精一的功夫,能這樣做,這樣學,人心本來的危險之處就不危險了,就變成安了。變成安之後,心越來越善。
我剛才講了,越有善心的人,在做事的時候,越有戒慎恐懼之心,良心會常常發現。在自己的意識裏面,良心在心中更明確,這是我的善心,這是良心,這個是好的,不能把它丟掉,這就是微者著。
微者,道心本來是微小的,在我們心中就能變得更明確、更顯,著就是顯的意思,顯著。
“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動靜,行動還是靜默的時候;云為,言行,無論是動的時候,還是靜的時候,言語行為太過的、太不及的就很少了。從朱子在這裏講的心法裏面我們體會:如何為學?如何學儒?如果道心常為一身之主,惡念不生,心中就不會起那種戾氣、那種怨恨、那種愁苦等等,這一切念都沒有了,都不會產生。
實際上,凡是這些念產生的時候,前面的根源都是我們的貪欲,因為有貪欲滿足不了,才有戾氣,貪欲滿足不了,找客觀的原因,然後才有對人的怨恨,對事的怨恨。到這裏這個心法,大家應該有所體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