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是,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些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老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于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的、教育教学比较落后的学校,学生基础知识的整体下滑,运用能力的普遍偏低,或许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新趋势、或许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最具意义的新挑战。
知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大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的行成归结于知识和能力的失调,我想更多地提一提:老师教学知识和传授能力的急切与学生并未掌握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就是,一边学生并没有掌握或者至少掌握大部分知识和技能,另一边老师急着“去赶”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脱节。
在这里,我以很严峻的口吻界定这种教学为“完全脱节”,原因如下:
1.新生新怪像
接手每一届的七年级新生,至少有一半的学生简单的书写都成大问题,更不用提所谓的掌握3500个生字生词;每一次基础知识检测,百分制以六十为及格,能达到及格的一个班不到十人,占比不足20%。
试问:这样的基础教育有何意义?
当然,我想更多的老师所寻找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的上层建设、工作压力、教师从教不专一等客观原因。
更为奇葩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这样的原因,却无法去改变;明明知道形式主义的摧残却摆脱不了这个形式主义。
2.以教师为中心
虽然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育教学当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我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教师为中心。
昨天,我们八年级组开了一次年级组会,在寻找成绩“差”的对策时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多要课”。
用晚辅、早读、挪课、加课的形式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多起来”。
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课多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就得到了保障,无可非议。
但是,如果我们想想我们的学生面临的密密麻麻甚至于不科学的课程表,该是怎样的反应?
早晨6:00多起床然后早操,上午五节课到12:15休息,13:00前用餐等,13:00—14:00午休,14:30—17:05下午三节课,18:00多一点晚辅然后又是三节晚自习直到21:50……
说实话,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不愿意上学了!
值得说明的是:这确实是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哪怕我们表面上看不到,实质是存在的。更甚至有的学校早操前几分钟也要站在操场上读书,排队打饭也要读书……
加课可取,还是让自己的现有课程更有效可取?我并没有权力去反驳,倡议!我只想讲:加课是教师的需要,加课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只有让课堂更有效才是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期待什么?我们得搞清楚,否则做什么改变也无济于事。
3.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这个原因,我们老师必须要承认并接受。很多的教学困境、很多的教学不当,更多的是由于我们老师的专业能力不足。
正因为我们的专业能力不足,才遇到了更多的困境;正因为我们遇到了更多的困境,才急切需要我们提升专业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复杂的事业,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自觉地提升自我能力。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郝晓东老师有句话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矛盾:忙,既是不学习的原因,也是不学习的结果。
这句话,耐人寻味:为什么不学习?因为忙!为什么忙?因为不学。
由此看来,我们越忙、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挑战越多,我们越应该学习。
唯有学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找到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更有效的途径,更好地减少学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