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家庭教育:亚伯兰离开本地,本族,父家
文|柴火妞
这几年我一直在国外读书,每年过年都没办法回家,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留过学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什么逍遥快乐的体验。一个人在外面,孤苦伶仃,也才明白古代那些被流放的诗人,为什么吟诗作赋。我今天能走上写作的不归路,大概也是这样的心情。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说,写作是一个可以随时遨游的童话世界。
还记得出国第一年的春节,那是个礼拜三,英语文法课的老师是个美国黑人。她让我过了最难忘的一个大年——考试。出了教室,我泪眼婆娑的回到寝室跟爸爸妈妈视频,可他们却在厨房忙碌年饭,根本没空搭理我,我委屈的要死,却也不得不认清现实。
那年,我才刚好18岁。尽管年三十晚上同学们会一起象征性的吃吃喝喝,还弄几个节目来,但你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离家的那个新年。那种凄凉谁也无法弥补,那种空缺谁都无法替代。不管有人曾怎么嫌弃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管有人怎么夸口有朋友就够了,有那么一个时间点,人会明白,我终归需要一个真正意义的家。
显然我是个恋家的人,其实没有人不恋家。老话说的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没有家的那种找不到根儿的感觉,会让人迷失,没有安全感。
有一次,我把这些自己有多想家的话分享给我国内的一个同学,他却跟我说,真羡慕你们这些能长年不回家的人,不用遭受那些爹妈合伙七大姑八大姨,轮番上阵的唇枪舌剑。不是工作就是对象,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关心,句句扎心。
他说话那个夸张劲儿,惹的笑个不停,不过我还是特别同情他,至少在这件事上,我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一言不合我就可以直接挂电话,然后短期内把他们的消息都设置为免打扰。所以后来我家的人都不会明着逼婚,聊天聊到中途,实在憋不住,就问问我最近有没有接触什么异性。我就唬他们说我们系80%都是男生,天天接触。
这一唬,可把我妈给唬住了,她哀怨的眼神告诉我,可千万别找个外国对象回来啊。
中国的父母经常这样,一面恨不得赶快把孩子一脚踢飞门外,毕业就赶紧结婚,一面又恨不得对象就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新房就安置在楼上楼下。
我说我的皇阿玛皇额娘啊,儿臣真的做不到啊。
不过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找到那个愿意跟我一起奋斗一生的人。我不会因为外面的世界的繁华而去一个远离父母的城市。在我眼里,家才是爱的载体,是父母给了我来自这个世界的第一份温暖。但总有一天,我会有自己的家,会接到我的使命,而我必须离开父母。
就像当年上帝让亚伯兰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去到迦南一般。如果有一天我也肩负了这样的使命,请你们一定一定要放开我。也许我会像亚伯拉罕一样,一辈子到头儿也没有看到自己的成就;也许我会像《醉乡民谣》里的那个loser一样,一辈子也没有追到自己的梦。但没有人会否定亚伯拉罕的地位;也没有人会否定勒维恩的音乐天赋。
所以,放开我吧,因为即便如此,你们仍然可以坚信,我永远是一个值得让你们骄傲的孩子。
作者介绍
柴火妞,95后中年少女,信二代。不害怕明天的缺乏,只愿与你分享今天的快乐。微博@柴火妞在曼谷也吃饱。个人微信公众号@柴火妞还是火柴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