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〇党,类也。各于其党者,自君子小人而各别之也。程子曰: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然小人之过而不仁易知也,君子之过而仁难知也,故曰观过知仁。
〇此章言仁恕也。盖修己与观人不同,修己是过则勿惮改,观人虽视以观由察安,考之之法极严,而待人之心则须甚恕也。礼表记云: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先儒谓同功如五霸假之之类,同过如周公使管叔孔子为昭公讳之类,必由迹以考心,而其仁尤著。皇疏曰: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故观其过,则可以知其仁。又观过知仁,不独勉君子之为仁,亦以望小人之改过也。盖凡人之过,皆出于党,有党则有己而无人。是己党则袒之护之,非己党则排之忌之。故观人之过,斯可泯人己之见,而知所以为仁。(唐文治)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〇中庸谓君子而时中,故此朝夕乃随时之朝夕也,曾子所谓死而后已是也。否则闻道之后有进德修业之功,有切磋琢磨之益,岂夕死而已可哉。
〇闻乃弥漫之意,闻道即是达道。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先儒所以济天下之道也。道,犹路也,有原有委,性与天道道之本也,三纲五常道之目也,礼乐文章道之事也。朱子所谓事物当然之理者如此,乃日用之间之实理,非释老之道虚也。朱子曰:彼之所谓道,则以此为幻为妄而绝减之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也;人事当然之实理,乃入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以不闻者。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若而不闻,则生亦枉生,死亦枉死也。盖天之生人终不至昏昧一生如禽兽,必以闻道为贵也。日知录云: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〇士之志当在于道,若以恶衣恶食为耻,则其志在乎口体之养矣,故未足与之论道也。
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也。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必如颜渊之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之衣敝缊袍与衣狐狢者立而不耻,知有贵于己,方可谓之志道,方足与之论道。船山先生曰:士之所以为上者曰识曰量,其识大其量远,则知吾之所以仰质天而俯对人者,自有其不愧不怍者在,而流俗之为荣为辱,曾不足以动其心,则与之讲论斯道之得失,可以拨流俗之中,而进乎高明广大之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