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4b14498d0c1f901a.jpg)
“信”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论语》里有很多论述,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等等。
说话算数,是“信”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4·22)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怕做不到。说了做不到,古人认为是件可耻的事。
孔子认为,古代的先贤也好,君子也好,还是能做到言出行随的。孔子虽然也提倡这一理念,但对于现在的有些人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心里没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535f6bf42ed34c70.png)
孔子是有过“教训”的。
宰我白天睡大觉,孔子很生气,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论语·公冶长》5·10)
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话说得梆梆滴。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论语·子路》13·20)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在孔子眼里,不问是非、固执己见地讲言必信、行必果,只能算小人,勉强也能算个三等的士。
孔子是反对那种无原则的“信”的。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与人家大姑娘约会,约定在桥下见面,结果这姑娘一直没来,尾生就等啊等啊,没等来姑娘,等来了大水。尾生觉得不能失信,还在那里抱着桥柱子等,结果就淹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24af3950a6f6f9c8.png)
《战国策》、《庄子》、《淮南子》等都记载了这件事。这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情而死的青年。
《论语》也记载了尾生的事,但不是这事,也不是这个名字,叫微生高或者微生亩(亩应当是高的误笔)。据有人考证,是一个人。
尾生大概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且似乎比孔子年龄大一些,对孔子有点不尊敬。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宪问》14·32)
微生亩对孔子直呼其名:“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
这个时候微生亩大概还没跟人家闺女约会(否则就不会在这里跟孔子摆活了),但应当有点名气,说这个人很“直”。有一次,有人向微生亩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要了点给人家。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不以为然,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论语·公冶长》5·24)孔子认为这个人脑子一根筋,不会拐弯,顽固不化,但不是直率。所以孔子回答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f286bd4c24e082d4.png)
孔子认为,你可以跟人家约会讲不见不散,但一是人家这么长时间没来,你还等个锤子?二是即便你守约,讲信用,大水来了你不会先出来躲一躲啊?
孔子自己也做过“言行不一致”的事,是司马迁给孔子记的这一笔:
(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蒲人想讲和,放孔子走,但有个条件:我可以放你走,但你也不能再回卫国。孔子答应了,还跟人家盟了誓。但一出蒲城东门,就改道去了卫国。子贡不解,问:“这,这……这可以吗?”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被胁迫签订的盟约,神都不愿意理。咱们还理他干啥?”
孔子认为,对于那些被胁迫而要求遵守的,是不符合义的,就不是讲信用的问题了。对于这样的“信”,神都不愿理,我们当然可以不遵守了。所以,国与国之间,因武力不对等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待条件许可时,是可以不遵守的,是可以废除的;在家庭中,老婆提出的强行要老公改变的一些非涉及原则问题(义)的要求,你也是可以不遵守的。
总而言之,讲信用是必须的,但不是无原则的。
这也再一次证明,孔子不是老古董(懂),不是迂夫子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d53bc12c2a5712ec.png)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和“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