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心法在格物

作者: 天棋如是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7:38 被阅读58次

《大学》里谈格物致知,可以用庄子的四个字下注脚——心彻为知。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上面这一段引文就是“心彻为知”的出处——《庄子.杂篇.外物》里的文字。这篇文章强调的就是一个字,。《外物》里面有许多故事,非常辛辣讽刺,骂人不带脏字的。对人们迷于外物的丑态大加鞭挞,但实际上讲的还是修道中的一个要点,那就是

彻者,通也。后面的解释很明白,道不希望被塞住,塞住了就像喉咙被哽住了,如果一直哽住就破坏了那一块,如果破坏多了,就会伤害生命。生物有知觉靠的是有气息(阴阳二气),生物无法强大并非上天的问题。上天日夜都在赋予气息,但人却总是心有所顾而塞住身体空的地方。后面就不解释了,意思还在于塞不塞住的问题。人本来是天人合一、心有天游的,却因为人自己被外界的信息所干扰,堵塞了自己的感知通道。

好了,意思已经明白了。人本来是天人合一的,本来是合于道的。天地有阴阳之气贯于人身,人本来与天地一体。上古时期人类很容易与天地相通,但后来的人的思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受外界利益得失的干扰,在乎外物而忽视天地之道,那就越来越蒙蔽了自己的知。

所以致知,关键在于格物,就是将对外物的挂念阻格于外。所以修道的第一步,就是心是空的,通的,没有杂念的,这时,知自然在那里。所谓的许多法门,数息的、念咒的、祈祷的、拜忏的……其实都在这一步打转。许多看起来神秘的法门,其实只是第一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修道者,都在第一步前挡住了。

致知并不复杂,心法就是“格物”,心里有物,则格之,就是这个法门。而且这个可以在日常生活里用,最好是时时用,也就是你记得的时候你就用,这就是修道,比躲在山里恐怕还快一些。许多人花钱、花时间、找师父、找场地,也不过就是得片刻清静,不如这般,每日里走路时、坐车时、等人时、闲坐时……太多时,都来格物试试。格并不用你再有个什么方法,你只要回观内心,知道自己有什么想法念头的。知道的时候,已经不在想法念头里了,这就是格物了哦。所以很简单,别搞复杂了。你也不用管格了以后如何,只是这么格而已。不用多长时间,你就自然对自己了如指掌,情绪稳定,不再思绪万千、愁苦难眠。

你会说,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没法放下啊,我不想怎么办呢?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你真想出个什么了吗?其实没有吧。还不如把心放空,人安定下来,自然会得出结论找到方法。这就是《大学》一开始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用得着想来想去的吗?实际上是不用的,只要心放空,人安定,一动念就知。所谓“不思而得”就是这样的。就算你要想,也可以找个时间仔细的推敲,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乱想中,被身体的疲惫与心理的躁动所牵引了,得不到好好的休息。所以只用此法,先做简单的,比较安静的时候做,心慢慢清静了,就呈现了。第一关也就过了。

我经常向老母亲念叨,人啊,没什么可想的,想也白想,许多事,过了你想了没用,已经发生了,而且没有下次。没有发生的,你也防不胜防,想也没用。被伤害了,想也不能抹平伤害,倒是不去想它,身体放松下来,伤害也就被缓解了,最后自然通了。所以想来想去,许多时候都是无谓的消耗自己的生命能,而且还多思伤脾呢。在这里也和大家念叨一下,真没啥好想的,想也白想,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道理也明白了,方法也很简单,马上用起来吧?

相关文章

  • 百千心法在格物

    《大学》里谈格物致知,可以用庄子的四个字下注脚——心彻为知。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

  • 心法种种迷人心

    写这一篇,是自己整理一下的意思,不能以此为是,给朋友做参考而已。 前边说了百千心法都在格物,但这些心法都不是无端出...

  • 阳明心学即儒学心法

    儒学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心法就失传了。佛学有心经而儒学无心法。朱熹重修儒学,提出了格物穷理,使得法门不可求。心法的...

  •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12天(2022-10-19)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杜保瑞教授认为“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工夫心法中最重要的观...

  • 认知方法论第七周|大考大玩与火力侦查

    账本: 进入认知方法论的第一模块第五单元: 认知的退化与格物致知。 不过,在课表上原来的题目是: 看法与心法|记忆...

  • 致知在格物

    译文 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

  • 读书笔记(五)

    1、格物。《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朱注,至也;格物,穷极事物之理。 文人也要穷极事物之理,...

  • 88㎡现代简约之家,删繁去减,空间的完美利用 | 王高建

    知 本案命名来自《大学》选段“致知在格物” 思源 致知在格物,格物的意思是不被物质所束缚,去除物欲,寻找事物根本,...

  • 心想生: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01 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很多人认为“格物致知”是处理情绪的,“格物致知”只是个观察,“格物致知”只是在“觉”。...

  • 读《大学》008:格物致知

    原文: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格物致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千心法在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yt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