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作者: 王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23:13 被阅读25次

      期中试结束了,接下来是各种层面的反思会,还有成绩滞后教师的反思汇报课,在层层督战下,语文老师近乎疯狂了,利用一切时间检查学生,检查的内容有古文,有古诗词,有课下注释,还有古文翻译。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说到语文有人强调诵读,有人强调感悟,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我们的诗歌鉴赏题,填空逼使学生背诵也就罢了,一些主观题总喜欢考察诗人的创作主旨,作者的创作思想。可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呀。崔颢的《黄鹤楼》学生写成思乡为什么就不对呢?翻翻标准答案,说什么作者发思古之幽情,面对眼前风景油然而生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历史沧桑感。说真的这样答案老师能够完整的写出来的有几个?为什么要去为难阅历有限,表达能力有限的学生呢?这不是怂恿学生死记硬背什么标准答案吗?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只局限于背诵,背诵的不仅是文本,还有作者的创作手法,创作主旨,这不能不说与作为指挥棒的考试导向有关。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老师们抓住“愿”大做文章,说什么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创作主旨,大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光辉历史,说“愿”乃是作者远离官场,淡泊名利,自食其力之志。可如果说有学生认为“愿”就是作者作为一个农民很朴实的愿望,自己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庄稼有个好收成,付出总有回报,如此而已,没什么深意,你如何解答。你敢保证当年归隐山林的以农民自居的陶渊明没有这个想法?(如果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这样的主旨还比较明显)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作者心中未必有,而读者心中未必没有的过程,诗无达诂,斯之谓也。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建议时,老师会很尴尬,“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也看出答案难以自圆其说,明显有问题。”生问:“老师那么我们考试时怎么办?是写答案呢?还是写自己的想法呢”,“当然写答案,个性创新当不了饭吃,你不想升学,你就写自己的想法。”可学生们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语文,如此灵动的学科,被机械刻板的考试折磨得气息奄奄。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前,我们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阅读甚至也有了应试技法,从什么角度,组织怎样的语言,分几步作答,什么都有模式,什么都有套路。影响所及,最个性的作文也没有了个人印记,不管什么题目,何样的内容,学生动辄莫名其妙的来一段题记,不管内容是否丰厚,总是愿意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罗列一些炫目的排比,因为老师说这就是考场作文的高招,这样形式新颖,语言文采斐然,取得高分的机会多。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多写,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不要用那么多似是而非的标准答案来捉弄师生,舍弃那些在标准答案统治下衍生的标准思维,让语文教学透透气,如此则是母语之幸,民族之幸。

    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语文教学透透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j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