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有斋旷世经典作品古眼的文字世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七)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七)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21:48 被阅读31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七)

    之二十七


    癫婆儿

    一个中年妇女,打扮得漂漂亮亮,有空就顾影自怜,常常自说自话……请问你怎么定义她?这种妇女在巴蜀乡村,被呼作“癫婆儿”的。癫者,疯也,精神病患者也。

    其实,从病理学上看,“癫婆儿”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毛病,正常人一个。不过是爱臭美,耽于享受,有点自恋而已。她们不太会入乡随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言行,因此,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儿,让唯恐自己不正常的人们感到有那么点非常。

    但细究起来,她们的言行一不违法乱纪,二不危害人间,实在说不上疯癫的。只能说她们活在一个顽固而天真的自我情结之中,不肯同化,所以,在普遍的同质化者看来,就成了惹人笑话的“癫婆儿”了。

    “求同”不是问题,问题是须得“存异”,没有“存异”作基础,“求同”不过是扼杀。这让我想起半疯半癫的唐寅的诗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红扯扯

    巴蜀人形容一件不满意的红颜色物件,会批评说“红扯扯的”。一方面,他们乐于在梁柱上涂抹红色,春联也红底黑字,端午的煮鸡蛋也染成红色,会场也布置得红亮亮的,可以说,凡有喜事,必有大红装饰,可谓无红不喜。另一方面,他们似乎总不太满意红色,说“红配绿,丑得哭”,说红得不正经,红扯扯的,难看。

    该怎么来理解这份矛盾心态呢?可能,越是喜欢的,要求就越高吧,就挑剔,容不得半点瑕疵。当然,会不会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呢。无红不喜,这是大环境的审美趣味,非得如此不可,虽然一己之审美并不赞同,却奈何不得,因此,只好挑剔一番以示异议。

    但也许你要问:这个“扯扯”是个什么东东?在四川话中,这个“扯”基本上都是贬义的,比如“扯把子”、“扯筋”、“扯拐”、“扯蛋”等等。

    从字的构成上看,动手拉扯,让人停下来,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的抓扯冲突。把如此动感十足的一个词抽象化虚拟化,作词缀,表感情色彩,可见巴蜀人的语言运用里,对于形象与抽象,那是没有什么界限的,随手一抓就拿来用了。鲜活生动,耐人玩味。长于文学性表达,疏于思辨逻辑之分析,方言无不如是。


    懂得起

    老师在课堂上口水爆溅地讲了半天,想了解一下效果,会问学生“懂了没得”或者“听懂了吗”,学生回答“懂了,懂了”。但学生绝不会说“懂得起”。这个方言词的含义,教材上没有,它用于成年人间,少儿不宜,一般老师也不会教的。

    巴蜀底层社会评价一个人“懂得起”,是怎么一种状态呢?要想做一个“懂得起”的人,情商要高,对人际关系了如指掌,对人情世故胸有成竹,而且事无巨细,能做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这只是合格水平,离“懂得起”还远着呢。

    那么,高水平的“懂得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这么说吧,你想得到别人“懂得起”的高度评价,必须得为他的事儿提前做好了安排,甚至想到了他暂时还没想到的事务,官腔叫工作有“预见性”“前瞻性”,这才堪称“懂得起”!这已经不单单是情商要高的问题了,恐怕智商也得高才行啊。

    然而,历史上见微知著“懂得起”的人,也常有大麻烦,比如杨修,聪明过人吧,可伴君如伴虎,稍有闪失也就呜呼哀哉了。于是,为了避免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悲剧,伴君者又玩明明懂得起却故意装作懂不起的大智若愚之把戏,装疯卖傻。

    网络上流行一时的“你懂的”,也好玩,大家点头哈腰心照不宣,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不说破,傻戳戳的西方记者莽楚楚地问“你们在说撒子鸡公哟”,发言人回道:“你懂的!”西方人无奈地说:“我懂撒子哟,你懂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x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