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d8e7d9019ff9071d.jpg)
之二十二
包包散
这个词,外地人一定是莫明其妙的吧。“包包”,什么牌子的?怎么又“散”了?告诉你,它的意义与LV包包之类的,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
它指的是两个人发生了矛盾冲突,互有伤害,旁边的好心人希望他们不要继续冲突下去,对之进行劝慰化解,叫作“揉包包散”或者“搓包包散”。一般是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先各打五十大板,指出各自的问题所在,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实现和解。
现在,重庆电视台还有一档节目名叫“大城小事”,就是专门负责为底层百姓“揉包包散”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法律挂上了钩,但绝大多数时候,还只是在人情世故上做“和稀泥”的调解文章。
但是,从语义上思考,这“包包”是怎么与矛盾扯上关系的呢?这还得从乡下一个童谣说起。记得儿时,绝大多数小孩都是婆婆带大的,父母下地干活去了,那时的乡村又没有托儿所、幼儿园的,只好交给婆婆爷爷看管。
乡下小孩子东跑西窜,跌跌撞撞,难免跌个跟头,撘一扑爬,这都是常事,摔痛了,自然就嗷嗷直叫。这时候,负有看管责任的婆婆就前去抱起孩子,看看摔到哪儿没得,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就哼起顺口溜来:“包包散,包包散,莫拿婆婆看。”哼得几次,孩子自然也就不哭了。
那么,这儿的“包包”指的是孩子额头上或大腿上因摔跤而隆起的肉包的。小时候跌了跟头,有婆婆爷爷帮我们“揉包包散”,长大成人了,却还希望有人来为我们的矛盾冲突“揉包包散”,这实在是说明我们成人的心理没有成熟长大,当然啦,更说明我们的社会还不具备法治的基本意识以及相应的建构,总还在亲情人伦、世故人情中打转转呢。
吃福席
古老的巴蜀乡村,每遇到谁家办寿宴,办婚酒,或是办满月酒之类值得庆贺的宴席,即使你与主人家没什么血缘亲戚之关系,你也可以大大方方前去坐席,喝酒吃饭。而且啊,正因为你与主人没什么关系,送礼不拘,道贺随意,甚至完全可以提着两只手去。
这就叫“吃福席”,不用付出,吃了得福。 反过来,主人家也会因为前来“吃福席”的人多,而显得特有脸面,倍感自豪,认为是自己在修善积德,是一种福报。
于是,只要得到信息,方圆十里八村的乞讨者,或生活贫困者,就会结伴前去,常常需要主人专门为他们准备一两桌。我推测,这个可能模仿了佛教每遇节日向穷困者施粥之惯例。
然而,充满慈善悲悯的“吃福席”到了现在,却已经彻底变味儿了!变成什么意思了?变成吃公款的饭醉喽。比如,单位组织过年过节的聚餐,大家称之“吃福席”;因为效益好,老板遍请员工吃饭,也叫“吃福席”。凡是不用自己掏钱也不用承担人情债的,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都叫“吃福席”。
一个词语两个意思,显露出我们嘴巴上的失格无礼,桌子上的贪婪饕餮。如此吃福席,吃的多了,吃相就难看了。
出言语
这个词有点黑社会化,或者说它用于黑白社会的边缘地带。正常的正派的人是不太可能“出言语”的。那么,这个“言语”就肯定不是一般的正常言语了。
两个人或两个家族、两个团体,发生了龃龉,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实现不了握手言和,双方的冲突没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很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大动干戈。但多数时候,考虑到两败俱伤,双方还是隐忍克制、管控分歧。
这时候,如果一方年青莽撞,控制不住,放出话来,要怎样怎样,这就叫“出言语”了,那么,对方如果不示弱的话,也将升格言语,意思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像不像两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嘴炮互轰,打嘴仗?
打拥堂
巴蜀喜欢“打”,很多看与“打”毫无关联的领域,都少不了它来掺和,这也许与川戏里面颇具地方特色的打击乐器有关吧。比如,外地人说“敲锣”,文言词说“鸣锣”,可巴蜀偏偏要“打锣”。还有“击鼓”与“擂鼓”,巴蜀人也还是“打鼓”。连平摊费用吃个饭,实行AA制,也还叫“打平伙”。
这个“打拥堂”又是个什么东东呢?它指的是大家都往一处去,比如新开张的餐馆,开业三天打个折,大家都去;某商场优惠打折,大家都去……这人一多,就叫“打拥堂”。甚至还有喜剧的说法,说:新开的茅房,也要打三天拥堂。可见巴蜀人喜欢跟风,蹭个热闹,哪儿人多往哪儿去。
精明商家就常常利用这一点,故意安排很多人,营造蜂拥而至的“打拥堂”气氛以促销。一般小摊小店常见的广告口号是,“盯倒走,看倒来,要买相因这里来”,“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几年前,为了疯抢打折商品,重庆的一家超市还发生过严重的踩踏事件,一位老太太为此殒命。说起人之多,打拥堂,我们常常说“挤死人了”,那真还不是夸张。问题出在哪儿呢?一怪组办方的安保措施不到位,二怪普遍的跟风从众的捡便宜心理。
麻杂杂
巴蜀人喜欢麻,却又讨厌麻,此话怎讲?喜欢麻,说的是味觉上喜欢麻辣,无麻不成席。而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却非常厌恶“麻杂杂”的不清晰不明白的状态。
盆地多雾,天空一片麻杂杂,不喜欢。人际关系不清不白,麻麻杂杂的,不喜欢。集体账目收支混乱,麻麻杂杂,不喜欢。可是,无论是巴蜀之天空,还是巴蜀之社会,似乎从来都没有清爽明白过,总有人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摸麻麻鱼。所谓“花椒打平伙,麻一个算一个”。
当然,这并不只是巴蜀特产,而是正宗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中国特色。既然为人难得糊涂,那么处事也就只能追求麻杂杂了。如果哪一天阳光普照,天空不再麻杂杂,我们的狗狗们还不习惯呢,“蜀犬吠日”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想我巴蜀文明源远流长,未必从来都是麻麻杂杂的吗,有没有一些清晰闪光的瞬间?有的,有的。我觉得最闪光的,是清朝末年的四川保路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反对朝廷的麻杂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最终诱发武装起义,产生蝴蝶效应,使得清朝数月后土崩瓦解了。从此,麻麻杂杂的天空才出现了青天白日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