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眼的文字世界包罗万象日更达人联盟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四)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四)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20:03 被阅读50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四)

之二十四


兵二哥

巴蜀乡下人过去是不喜欢当兵的,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一说,恶狠狠地骂孩子,说是“塞炮眼儿的”,背后闲聊,称当兵的人为“兵二哥”或“兵哥子”,类似于北方人之“大头兵”。

单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有身临其境,从说话人的口吻里,才能感知到他们对当兵的不屑,总觉得那不是什么正经人干的。这可能与巴蜀地区过去大小军阀争权夺利、纷争不断、民不聊生有关系。

后来,虽然是“解放”了,解放军来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了,但底层百姓暗地里还沿袭了过去的称呼,不过是改成了“解哥子”。

值得玩味儿的是,既然不屑,暗含不满,为什么又叫“哥”——称兄道弟——呢?我想,这深刻地反映出小老百姓对枪杆子敢怒不敢言的真实心态。曾几何时,不是有这么一种民间说法么——“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算是道出了心有余悸之实情。


老果果

“老果果”是不是吊在树子上没得人采摘的果子呢?不是的,它指的不是水果,不是干果,指的是什么?是人,是老了的人,专指百无一用的老男人。老太太另有叫法,成都那边叫“老猫儿”,重庆这边叫“老婆婆”。

这个词一般出自于于壮年、中年男子之口,对被称之“老果果”者,语含戏谑轻慢,有瞧不起、看不上、不以为然之意。

想人生从青涩到成熟,再到烂熟以致入地,正常的话,每个人都不免成为悬挂于树等待无常摘取的干瘪瘪的“老果果”,所以,细品此词,常有一股繁华散去硕果仅存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家门儿

在普通话的语境里,“亲戚”一词,一指同姓的亲人,二指不同姓的姻亲,但这个词在巴蜀地区,它是个偏义词,只指姻亲,不包括亲人。如果外地人与巴蜀人同姓,说“我们是亲戚”,那是要遭到毫不客气的申斥的。

巴蜀人把同姓之人称作“家门儿”,出自血缘很亲昵宽厚的一种认同感,而且接下来还会补充一句,比如姓李,就会说:“十八子,一笔难写个李字。”再往下认祖归宗,就梳理双方字辈,看是不是湖广填四川时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

近些年巴蜀民间修家谱、建祠堂,开清明会,希望能够修补被“破四旧”破坏的家族传承,可惜的是,因为商业化太重,罕见真正的学人加入,显得心浮气躁、浅薄简陋,所制大多不堪入目。


洋马儿

“洋马儿”,这个词随着“洋火”“洋布”“洋碱”(肥皂)“洋枪”“洋炮”等等的国产化,悄然退出了我们的语言系统。那么,“洋马儿”是不是指来自西洋或东洋的马匹呢?显然不是的。它指的是自行车。

在历史书里,看过一幅早期黑白照片,照的是年青且西化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皇宫里骑着洋马儿,帅得不要不要的。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也像巴蜀百姓这样呼之“洋马儿”。

四九之后,不再称洋马儿,称脚踏车、自行车了。改革开放后,自行车也不说了,说单车。洋马儿的远逝,单车的到来,宣告农业社会正式进入工业社会了。

有一部好看的小众电影,反映那个最初改开搞的时代的,名字叫《十七岁的单车》,导演好像是王小帅。超级好看,严重推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二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k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