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旷世经典作品三有斋古眼的文字世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五十七)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五十七)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9:29 被阅读16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五十七)

    之五十七


    拜码头

    巴蜀地理崇山峻岭,水系也发达,尤其是川东盆地,众江汇流,汩汩滔滔,在陆运不发达的以往,码头就像一个个驿站,人流与物流,川流不息,特别繁荣,由此孕育滋生的码头文化也格外绚丽斑斓。据说,有学者考证,风靡神州的重庆美食——火锅,就诞生于熙熙攘攘的码头背景下。

    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客船、货船,每到一处码头,须得上岸补充给养,且小憩休整,并“拜码头”——向当地舵把子捐贡,否则,不准靠岸,饱受滋扰,难保平安的。对于那些在陆地上跑江湖的,拜码头也必不可少。

    后来,经组织力执行力强大的袍哥发扬光大,拜码头就蔓延到各行各业里去了。即使当今官场,自上而下空降而来的大员下车伊始,也会公开或半公开或隐蔽地拜会当地实权人物,以示谦恭,以示自家人,此之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是也。

    老实说,我觉得这种根深蒂固四处开花的拜码头陋习,只能说明我们的生存生态与法律法治无关,却与“此路为我栽,此路为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有关。


    莫讲礼

    巴蜀乡民热情好客,每有亲戚朋友驾到,即使不速之客,杀鸡宰鸭倾其所有,也要让客人吃好喝好玩好。乡民常见的待客之道,是推豆花(推磨,磨豆花)。如今似乎已经不稀罕的,机器打磨,很方便,而且从场镇到城市,无处无豆花吃。

    但过去的乡下,要吃上豆花,那是很费时费力的事儿。泡豆子,磨豆浆,大锅烧开,点卤水,整个过程,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五六个小时。好不容易整了一桌子农家美味,当然是希望客人大快朵颐。这时候,主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乡坝头没得什么菜,随便吃,莫讲礼!”

    明明是杯盘碗盏一大桌,却说“没得什么菜”,自然是农家谦虚之礼,可是为什么要说“莫讲礼”呢,什么意思?还有一句编起歌儿来唱,与之配套的顺口溜,叫“莫讲礼,莫讲礼,讲礼饿自己”。

    其实,“礼”就是自古以来“以礼治国”那个“礼”,凡事讲个尊卑、亲疏、长幼的礼仪,酒桌上自不例外:尊者坐上席,主人坐下席,两边乃陪席。这个“莫讲礼”的意思,就是:客人用不着拘谨于古老礼仪,怎么高兴怎么来,尽情尽性就好,莫客气!

    虽然经过了“破四旧”,反对“封资修”,“砸烂一个旧世界”,但现在的巴蜀城乡,还残存着部分古旧习俗,可已经很少能够听见谁用“莫讲礼”来劝客了。唯有老家的亲友进城来探望我父母的时候,还偶尔可以听见母亲如此念叨,一边念着一边就往客人碗里夹菜。

    理性地看,在“莫讲礼”的年代,其实是最讲礼的,因为资源有限,容不得你顺着性子敞开肚皮整,那个“礼”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而当下社会资源相对丰富了,才有了“乱劈柴”的机会,因为不缺那点吃的,好吃就多吃点,不好吃就少吃点,至少在解决了温饱的餐桌上做到了“莫讲礼”。

    但是,话又说回来,围成一桌就直奔主题,“莫讲礼”,尽情地各取所需,吃得酒足饭饱无休无止的样子,总有点令人难堪。想野蛮的西夷们落座后,面对一桌美食,还得念念“感谢上帝赐予面包”之类的陈词滥调,比划十字,再动筷——哦哦,动刀叉——都嘛。

    仓廪实而不知礼节,衣食足而不知荣辱,可笑,可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五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wr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