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快中午了,老程问:“中午吃啥?”,吃啥呢?我看着桌上放着的两个塑料袋,那里面装的是糍粑和豆丝,是昨天苹拿过来的。我说:“那就下豆丝吃吧”,自从肩膀伤着了后,这几天都是老程做饭。我啥也干不了,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废人。
老程听我说吃豆丝,也表示赞同,估计他也想吃了。
在我们的家乡,糍粑和豆丝是搭档,一般煮糍粑都会和豆丝一起煮,煮豆丝也会和糍粑一起煮,最好再加上白菜苔,这是吃糍粑豆丝的标配,也是我和老程记忆中的吃法。
在家乡,一般在腊月的时候都会打糍粑和做豆丝,一次做很多,足够吃到来年的4、5月份。糍粑可能大家都知道,但豆丝是啥呢?它是用大米、绿豆、黄豆按一定的比例泡好后磨成浆,然后再将浆水摊成一张张薄厚适中的面皮,这就是豆丝了。新鲜出炉的豆丝炒蒜苗腊肉特别好吃,有豆香、有蒜香还有腊肉的香,这些记忆中有着烟火气息的香味,仿佛带着我穿过岁月的围墙,又回到了那不富裕却满足的年代。
那个时候吃新鲜的炒豆丝只会在过年摊豆皮的时候吃一次,其它的时候很难吃到,吃的最多的是晒干了以后的豆丝。将摊好的面皮切成比手指略细的条,然后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可以保存起来,吃的时候泡一泡,就可以像下面条一样下着吃了。
老程很快将豆丝糍粑下好了,由于没有白菜苔,用白菜代替,我觉得也很好吃。看着碗里白白的汤汁上飘着碧绿的白菜,和隐在汤汁和白菜下面的豆丝和糍粑,一种记忆中的满足感就浮上了心头。喝一口汤,吃一口糍粑豆丝,热乎乎的,仿佛一下子可以将身上的寒冷驱除。糍粑是糯糯的,一颗颗捣碎的米粒像珍珠一样莹白,豆丝是爽滑的,让人瞬间食欲大增。
老程吃了一口糍粑,带着点回忆地说起了他小时候村里过年打糍粑的场景,说每到那个时候,小孩子是最开心的,因为热闹。还说这糍粑要现吃现下,吃多少下多少,不然放得时间长了就黏在一起不好吃了。所以那个时候,院子里总会传来他外婆热情地询问声:“你俩吃几个?”然后是前来帮忙人的回答声,三个、五个不等。那个时候,人也直白,说话从不藏着掖着,就像这糍粑豆丝一样带着乡土气,却真实、温暖。
我说我小时候没有见过打糍粑,老程调侃着,说我是城里人。算是吧,我是在街巷子里长大的,看得最多的是街巷口炸爆米花的场景。但糍粑豆丝在过年的时候也会经常吃到。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回过年,随父母去舅舅家,又坐车又坐船的,人很疲惫也很很冷。到了舅舅家时,已经过了饭点,舅妈给我们每人下了一大碗豆丝糍粑,碗底还卧着荷包蛋。那热乎乎的汤喝在嘴里,让我的身体瞬间暖和了起来,人也没有那么疲乏了,只是那时我人小,我记得我使劲地吃,也没有把那碗豆丝糍粑吃完。
吃着豆丝,想着往事,那一碗朴素的吃食都进了我的肚子。喝完最后一口汤,看着空空的碗,那味道还在,但与这些吃食有关的人与事都在时光的流逝中远去、消散。我们在这些味道中追忆往昔,仿佛也只有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味道,能给我们逝去的光阴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