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力和幻想的世界一直非常的神秘,从未有人揭示过(能够让人众所周知)一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一件艺术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然而,我认为人们希望了解,
因此我应该试图去解释。
—— 布鲁诺·穆纳里
设计师们通常并不喜欢告诉人们他们是如何获取灵感的,我猜想他们只是愿意向大众分享那些创意之中隐含的意义,不过我们必须要接受那个意义感知中的细微差别。在写这本书时,布鲁诺·穆纳里的话鼓励我,如实地阐明在设计每个作品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这些作品是在什么情 况下产生的。
—— 深泽直人
这是《深泽直人》这本书写在第一页的话。
创意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这是常常很多人会问到设计师的,答案其实有时真的很简单,简单到有些人不免大失所望。然而简单的创意点,人们常常看不到创意背后却是设计师多年的学识和经验沉淀的结果。很喜欢深泽直人这种尝试解释的做法,因为在我看来,不管是艺术或者我们的创意设计,都是可以试着解释的,从个人角度,或商业角度,或艺术角度,实验性的角度等或者其他方方面面。
认识深泽直人,应该是从MUJI的那个CD播放器开始的,当初无印良品在长沙开业时,我在里面兼职,当时就被这个奇妙的CD播放器所吸引。只要拉下拉绳就像小时候拉电灯线一样,然后CD就会开始转动,播放出动听的音乐来。
这个包含了操作的外观,深泽直人说,这个创意点来自于他听歌时,看到旋转的CD,让他想起厨房里的通风扇,只要拉下绳子,就可以转动,然后两者结合就诞生了这块CD播放器。但他指出,这种创意点并不是关键,这款产品的魅力之处在你与它的交互互动之处,是一种很美妙的过程。
它的魅力之处在于:你与它的交互互动之处深泽直人,是当今国际著名的产品设计师,主要代表的思想,是广为人知的“无意识设计”。曾为多家知名公司进行过产品设计,如苹果、爱普生、日立、无印良品等等。在中国主要是以他在无印良品那款CD播放器而为大家所熟悉。
除了前面所款著名的CD播放器,《深泽直人》还有很多他的优秀产品设计,如:
水果包装系列 带有凹槽的雨伞 自带垃圾桶的打印机 水滴造型的加湿器 为三宅一生品牌设计的手表 方形的卫生纸深泽直人的设计思想
(来自百度百科)
深泽直人经常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无意识设计”。“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又称为“直觉设计”,是深泽直人首次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
即:“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比如,经常做饭的人一般都知道,煮米饭时放一些辅料可以使做出的米饭达到意想不到的口味,比如放醋可以使煮出的米饭更加松软、香嫩,即使大部分人知道这个常识,但是因为一时疏忽仍会有忘记添加辅料的时候。因此需要这样一种设计,可以使人在煮米饭时的一个无意识动作中自动添加相应辅料,这种设计就称为“无意识设计”。
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非改变,设计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复杂。因此,好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活细节,方便人的生活习惯,使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特别是在工业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应负担”,“无意识设计”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是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这种改变有时比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更伟大。
“无意识”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去参与,而是人们知道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但还没意识到到底想要什么而已,而深泽关注的,正是人们所忽略的有关“无意识”的种种生活细节。深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阐释了他设计的思想根源:在走路的时候,一般人会选择沿着给盲人专用的道路走,那样可以不用眼睛看而不走错。也就是说,这条黄色的、平时提供给盲人使用的路,又体现了它的新价值。而人走路并不仅仅是儿时学会的一种行为,而是在走路的时候要看脚往哪儿踩,也就是在寻找脚踩的一种价值。所以,发短信时循着盲道而行,就是一种寻找价值的连续的行为,而当人、物与环境达到完美和谐的时候,这种行为就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有价值的行为。(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
在看完《深泽直人》这本书之后,“无意识的设计”的设计思想”,我觉得可以在“极简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提取三个关键词:
一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反应
人们根据环境,做出相应的自发性的行为。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从而可以设计人们的行为,相反,根据人们的行为,我们也可设计出相应的环境,来让两者和谐互动。
二是无意识下的需求行为
用户只是模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直到那个产品具体出现在ta的眼前,用户才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三是自然性的、情感性的交互
一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反应
他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日本,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物体本身更重要,物体是一种和谐的一部分,我开始停止构想仅仅是有趣的外形设计,而去考虑物体之间的关系。
即面对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也会自发性发生一定改变。这里可以提一个关键词:感知意象源自英语“Affordance”,源自生态心理学,由感性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在他的书籍《生态学的视知觉取向 》提出的。吉布森认为,由于世界或环境与知觉者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是直接交互而不是间接的, 而事物的某些可用特性是被观察者直接感知的,或者说,事物可以通过其某些可用特性告知观察者这是什么或者这个不可能是什么。即人类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环境中存在着让他如此行动的信息,即环境提供给人的价值的概念。同时指出,知觉具有从可以获取的感觉数据中解读物体不能被感受的特征。
简单的说,也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反应机制,深泽直人举了几个例子,如下图中的牛奶饮料,为什么它被人“如此”合适地摆放在那,因为那个柱子的形状(即环境),让人下意识会按那形状摆放上去。
又如书中两个例子:
这个是公交候车点候车点的栏杆有一段有些下垂弯曲,从这现象可以分析出车在哪头的停,栏杆的高度刚好适合一些人坐上去等等,也就是说,环境是怎么样的,也对应着人可能会做出什么反应,利用的这样的原理,如果公交站停靠的站点移动下,那栏杆的弯曲的地方也会相应出现变化。正如书中所说:人们的行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就有可能通过设计去改变环境,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这个例子,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因为这样环境下的行为经常出现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有两个人先站立在那,那第三个人进来站立的位置很多可能会维持在至少同样的间距。因为一旦第三人站立靠近哪一位,就打破了某种平衡,从而引起靠近那一方的注意,类似侵入它的安全区域样。比如很多座位时,我们不会凭空靠近哪个陌生人入座,等候的时候也是会站在恰好的距离,不会距离某个陌生人太近。
人们根据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因为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从而可以设计人们的行为,相反,根据人们的行为,我们也可设计出相应的环境,来让两者和谐互动。注意这里的“环境”,并不是那么单一的含义,它可以是完完全全的单纯环境,如公园内,汽车内,候车区等,也可以一种一系列的行为环境,这行为可短可长。
这样的发现,也就是说,在思考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环境。为此可以看看深泽直人有哪些产品着眼于这一点:
感应灯这是一个放置东西,会产生感应,发亮的灯。在回家休息的这一环境下,灯,钥匙,会在这个环境下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深泽直人设计的这款台灯底给出了答案,当你回家,把钥匙往托盘里一扔灯就会自动亮起来,拿出钥匙灯也就关上了。这是系列行为环境下做出的设计来配合人们的行为。
棱角分明的手机这款手机,深泽直人说是从小时候削土豆的场景受到启发,但在模糊的映像中,记得他在一个视频采访中说,之所以设计成这么样,是考虑到人们把手机放到口袋里,会不时去摸它把玩他手机的环境,而这款棱角分明的手机,可以让人很好的在手中把玩,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电饭煲上面的搁置饭勺的设计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在你左手拿碗,右手那勺时,当你需要盒上盖子,这时就会出现勺子搁置何处的烦恼,这个平平的盖面和那个突起的搁档也刚好让饭勺免于直接接触盖子顶部,以免弄脏,这对一些洁癖强迫症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
盖子扁平的洗衣机(盖子上可以放置东西) 和瓷砖一样的瓷砖灯,关灯之后,灯就会隐藏于墙面瓷砖之内。可以看出,深泽直人设计的这些东西,都在基于环境、在考虑周边环境、或系列行为环境的基础上,与用户产生一种奇妙的舒适的交互感觉。
考虑环境的因素,但也可以从环境中得到启发,如深泽直人创立的品牌 + - 0 的系列产品中,他把那些产品的边缘倒角都设置为 R2.5毫米。因为以往人们多使用木材制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的边缘自然形成了圆形的角R,而人们生活中无意识习惯的感觉到的角度大约就是2.5毫米。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如人在发短信的时候,他会沿着这条给盲人专用的道路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而不走错。也就是说,这条黄色的,平时提供给盲人使用的路,当人在发短信的时候,又体现了它的新的环境价值。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走路、吃东西,这些行为都是一种配合环境的连续的行为。人与物、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的时候,就是找到了一种产品的核心。
人与环境的相互反应还有哪些?
想了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去发现这种人与“环境”与产品和谐交互的场景,或者它的反面,不和谐的场景呢。
书中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就是被当做垃圾篓的自行车蓝,类似破窗效应,一旦有人扔了垃圾进去,这样的情况就会持续下去,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因为自行车蓝很像垃圾篓,不是这样的,因为这辆自行车放在一个没有监控的地方,路过的人们很容易顺手将垃圾扔进去。
同时,我也在国内发现一些垃圾桶,他们的设计带有盖子,也就是说,人们需要扔垃圾时,还需要把盖子打开,或者按压盖子以便拉垃圾进去,这样设计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垃圾都按压不下去,人们也不愿意走在路上还要去打开那脏脏的盖子,以致垃圾桶周围的垃圾远多于垃圾桶里面。而通过对垃圾桶两边开口或没有盖子的设计,则相对会好很多。
生活中这样的不合理环境下设计其实很多,值得我去思考疑问。如:办公桌的高度?是不是设置合理以合适人们长时间的伏案工作? 什么样的办公环境,团队环境更容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地铁交通的发车时间间隔是怎么设置的?黄线安全距离是怎么来的?运动鞋的高度及起伏怎么样是合理的?等等。 从我们一早醒来,穿衣,洗脸刷牙,吃饭,出门,走路,交通,路上环境,办公环境,使用物品,身上物品,回家休息等等一系列环境或产品的切换,我们有没有出现哪些不适,或有没有试着去注意到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的行为。
从一套人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在设计,视觉设计中,或者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如今21世纪,产品层出不穷,但是好的产品并不多,且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产品过剩,我们所面临需要转型的是“体验性”“服务性”的产品,而做好“体验性"服务性”更是需要立足产品使用的环境,人们的行为。
视觉设计行业已是一个成熟的行业,有着很多成熟的设计理论,它里面的版式设计,摄影里的构图设计,或者影视行业里的拍摄视角,与深泽直入提出的这一人与环境的互动机制是不谋而合的,还有如今火热的交互设计,动效设计,用户体验等等新型职业的发展和沉淀,都需要立足于此:关注用户行为的环境。
二是无意识下的需求行为
根据天然存在的用户需求来做设计。但用户会发现那些天然存在的需求么,不一定,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师,基于职业的观察,去发现这个需求。就比如我们视觉设计师去问客户,你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时客户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设计,直到我们设计出来以后,他才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设计。
深泽直人在《消解设计的界限 Nothing Yet Everythign》采访中说到:“我一直都自信地以为我能把一个产品设计制作得非常精致完美,但是我开始怀疑自己设计的产品是否真的体现出了它最本质的造型。尽管大家都觉得我设计得好,但是我仍然觉得还达不到我自己心里的那份完美。寻时最让我困惑的就是:铁锤就该是铁锤的样子,刀就该是刀的样子,既然人们早已习惯了它们的形状,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特意去为这些工具设计新的造型呢?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思考高浜虚子的《俳子之道》中提到的“客观写生”究竟是指什么,也集中阅读了《“粹”的构造》、《茶之书》和《武士道》等书籍,然后我自己试着把“张力”这个概念引用到设计哲学中来。”
从这段采访中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来试着解释什么是无意识设计?
就是界限,习惯,客观写生
首先可以来个官方解释什么是无意识:荣格在《本能与无意识》一文中写道:“我把无意识定义为所有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这些心理内容可以恰当地称之为‘阈下的’——如果我们假定每一种心理内容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值才能被意识到的话。一种意识内容的能量值越是变低,它就越是容易消失在阈下。由此看来,无意识是那些埋藏在大脑深处的微弱记忆和一时难以意识到的自然心理反应的总和。无意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无意识,通俗来讲就是本能,本能是动物为了生存而内置的一串代码,比如从没见过蛇的人看到蛇也会感到害怕。第二部分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可以用文化来概括,是人类后天通过成长环境的刺激而渐渐内置到心理的一连串代码,比如在美国几乎所有人都把自由,人权等概念当做交流前提。第三部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个人经过训练或者习惯而获得的一种无意识,比如经过训练的警察一看到人亮出刀子就会反手擒拿,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呆住或者转身就逃”
无意识行为下的无意识设计:前面提到人与环境下的互动机制,那用户在环境下不必经过思考就做出的行为就称之为无意识行为。而通过人们无意识行为就去接受的设计,就是无意识设计。
通过模糊界限,适应或挑战习惯,对物体的客观写生,来进行无意识设计。
模糊界限,就是一个产品在它本质的功能基础上,还可以有其功能,这些功能彼此界限模糊,在人们的行为下,很可能同时进行的,只是有时人们并未发现着。就比如深泽直人这个设计:
带有凹槽的地面,放置伞。 这是日本设计师佐藤大的设计,相比深泽直人他更注重对产品自身的改造。 解决用户洗衣服时需要放置东西的需求,基于需求,模糊了它仅仅是盖子的功能。还有适应或挑战习惯,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可以重点解释什么是客观写生。
客观写生是指将一个客观状态下的物体通过处理后在另一个物体上表现出来,通常写生的物体是人们已经很熟悉的产品,因此做成别的产品之后会让人产生惊奇且熟悉的感觉。
这样产品的无意识设计,设计点是在哪,就是造成那种熟悉的感觉。
深泽直人设计的这款包装就是把人们熟悉的水果样子,转为水果饮料的包装。
石头一样的休息沙发这个相信大家在很多shopping mall,都会看到过,来自于深泽直人的沙发设计,造型来源于我们外出旅行,看到这样的石头都可能会坐上去休息,通过对这一石头功能的熟悉,来移植到沙发设计上,让人倍感亲切和好感。
三是自然性的、情感性的交互
可以说,简单”和“亲切”是深泽直人产品传递出来最突出的两个特点,这正源于他对设计产品和环境关系的认知。简洁,消除了人和物品操作界面的隔阂,而“亲切这种设计理念,让人们在接触新设计产品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深泽直人认为不需要说明书去告诉人们怎么使用,它必须能让人们凭借直觉自然地去操作。“withoutthought”就像是人要喝水的时候拿起杯子那么自然,不会去可以考虑如何使用这个杯子。在直觉层面传达物体的意义,会被人无意中接受,用户与产品达到一种自然性的,情感性的互动。
说到深泽直人,不免会说到另一个在MUJI背后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平面领域的设计大师,也是享誉国际,也是一位极简自然主义的设计大师。可以看看他为MUJI设计的品牌海报:
可以说说他们都坚持的极简主义是什么。也许可以说, 简单就好,那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 保留最基本想要传达的信息,就是极简主义,而不是仅仅一个简单。极简主义的风潮可以说更受日本设计的影响,不管是如今高大上的苹果风设计,还是MUJI里的自然,亲切的,简洁的设计,他们都是注重简单和细微,也坚持少即是多。MUJI的商品包装三个理念也可以反映出对极简主义的贯彻:一是材料的选择,二是工序的检查,三是包装的简化。这些都是在本质还原商品基本的信息,注重商品的材料工艺,反对过度包装。
最后,再次回顾下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的设计思维:从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反应,到发现用户无意识下的需求行为,最后与产品产生自然性的、情感性的交互,这是值得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消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