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炸油角

作者: 王学艺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7:37 被阅读137次
魂归故里

“早清明,晚十一。”

清明和十一都是传统的鬼节,我老家说清明是放鬼的,十一是收鬼的。如今理解十一应该是天冷了,这个节气是昭示逝去亲人的灵魂回家,不要在寒冷的荒郊野外游荡了。家是温暖的,有亲人的陪伴,有温暖的食物,家才是永远安魂的归宿,是中华民族家天下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中原地区十一家家户户要炸油角、油杠两样食物。油角毋庸赘言。这个油杠可不是春夏走亲戚和早餐常吃的油条,它是不经过发酵的面做成,也就是常说的死面。十月一日做这两样食物有何寓意无从考究。

各家户过油必须是三十傍晚,厨屋大锅倒进油,烧锅前每家都有个有意思的举动,从锅底洞里掏些灰出来,顺着自家的大门横着撒上一道。据说这道灰可以辟邪,一切杂七杂八看不见的东西见它就惊恐万状,如律如令退避三舍,你就可以放心炸油角了。

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可兴奋了,生活条件拮据的年代,他们回家有好吃的,可以解解馋。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走到大街上口中故意喊喝油、喝油!

路过谁家门口喊叫,谁家就会有人跑出来,冲孩子吆喝着、骂着、吓唬着打。孩子们肩上斜挎着书包,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一遛小跑,窜了。

喝油是有渊源说辞的。据传这天晚上会有喝油鬼出来,哪家油锅正滚滚翻腾,滋溜溜锅里的油瞬间就没了,或者炸油期间油少得异常快,就是遇上喝油鬼了。

以前农业生水平低下,农耕时代油最珍贵。民间口语比喻什么商品说贵如油,贵如油,就是价格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了。但油价高普遍认可,可见油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

据说,这晚有人家眼睁睁看着锅里油消失的无影无踪,叫人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油角里包着豆腐、粉条、香菜。特别是香菜沁人心脾,这可是传统风味儿,是千百年来庄户人家十一炸油角必不可少的食材。

三五十里素不相识的老乡,在异地他乡十一聚首,偶尝到老家来人做出的油角,迅即就勾起了一圈人对家的唏嘘。瞬间你一言,我一语,感慨万千这才是家的味道儿,好吃!

如今,那些说孟姜女给丈夫送衣服,朱元璋行授衣之礼,蔡伦弟媳装死卖纸等的寒衣节我看都不靠谱,也经不起论证推敲,反正从小没听大人们对此流传过只言片语。

我看十月一日炸油角是百姓在寒冬来临之际,担忧九泉之下的亲人挨饿受冻,做些暖心的食品,送烧买衣服的纸钱,藉此表达内心对亲人的惦念,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更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百善孝为先,无论身置何处不忘先辈生养之恩。一份纸钱,一碗油食,一杯倾土黄酒,爱心血脉相连,亲情就无处不在。

十一,愿中华大地列祖列宗魂归故里。

沱沱河长江源

相关文章

  • 十月一日炸油角

    “早清明,晚十一。” 清明和十一都是传统的鬼节,我老家说清明是放鬼的,十一是收鬼的。如今理解十一应该是天冷了,这个...

  • 爱心❤油馍

    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十月一,油滋儿滋儿。 每年的阴历十月一日,各家各户都炸油馍,做好饭,闺女回娘家家看妈妈。 我有好...

  • 忙年(三)

    闽南炸油角又名"炸箭叩",炸油角制作比较简便,首先,用炒熟的花生粒,一般都是放在锅上用文火慢烤,放进灶膛里的柴草一...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就是自制香喷喷的油角,炸油堆,炸蛋散! 小时候的我长得比较高,每到年关就会受到很多亲戚的邀请帮忙做油角!...

  • 记忆中的炸油角

    我所在的农场,父辈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的人。有本地的农民,有来自...

  • 元宵推碾

    小时候,记得母亲在农历九十月间,就准备好了元宵煮油角油蛋蛋的谷面。 煮油角的外皮,是我们这儿褐土地上,长得像猫尾巴...

  • 炸油

    小时候,由集体(生产队)集中到固定点(生产队),设点炸油。 那时炸油方法粗糙简单,支一口大铁锅炒子,到入园形桶内,...

  • 第一次炸油角

    下午五点钟,我打开冰箱。老公七月半回老家,带回的菜,挤挤挨挨地占满冰箱。红薯尖,黄瓜,丝瓜,苦瓜,韭菜,辣椒等等。...

  • 冷漠

    上周六晚上,做了炸藕盒、炸香蕉、炸苹果,吃的时候,夫人一直在说油多,还持续的问淘淘哪个油最多,还说油糊子(全是油、...

  • 美食制作配方分享学做菜就要学这样的, 简单美味容易上手!

    ​一、扁豆角炸猪肉 食材 扁豆,洋葱,大蒜,胡椒,八角,酱油,甜面酱。 做法 1,准备,葱,胡椒油直到那时。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月一日炸油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o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