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二年级了,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
以前,你和他说一句他就回一句,现在,你说十句他才能回你一句。
以前,家里来了客人会主动的打招呼,现在却愿意躲在房间里,叫他都不愿意出来。
妈妈有些担心了,这不会朝着“自闭”“孤独”发展吧?
我们排除“病”“症”,只从养育方式来讨论。
一个孩子,原来愿意说话,怎么就越大话越少了呢?
答案是,学会的。
提到学习,我们就必须想到一个人和他的实验。
斯金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发明了一个挺科幻的实验装置,今天被人们叫做斯金纳箱。斯金纳在这个箱子里面关上一个动物,比如:鸽子。箱子里面有一个隐藏的机关,如果被鸽子碰到,箱子里就会掉出食物来给鸽子吃。
这些鸽子一般需要过很久,才会在无意之间碰到这个机关,获得食物。但是在此之后,它们碰机关获得食物的频率就会越来越快。这就说明,这些动物意识到了踩机关和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开始有意识地去踩这个机关了。换句话说,斯金纳箱里的动物会学习。
那如果鸽子踩了机关,得到的不是食物而是电击,鸽子会怎么反应呢?
比如某一天,你的报告里写错了话被领导批评,你会怎么反应呢?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特别注意别写错话。
这就是典型的斯金纳学习——因为你把一个错误的行为和一个惩罚联系在一起了。学习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一个行为如果获的奖励就会继续,如果受到惩罚就倾向于终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也做过一项经典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电击。多次实验之后,塞利格曼改变了实验设置,让蜂鸣器响,但不给电击了,而且笼门是打开的——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直接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一种回避的行为模式——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选择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我们普通人,在和环境互动过程中,越挫越勇的少,越挫越怂的多。这个孩子,就学会了少说,甚至不说。
那怎么样能让儿子说话多一点呢?借这两个实验提两点建议。
一个是,给儿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指责、不批评、不讲道理。这就好比是让那个狗笼子的门一直开着,当时间抚平了狗狗的伤痛,它可能就想出来溜溜了。
第二个,妈妈就要模仿一下“斯金纳箱”了——当儿子偶然说话的时候,就要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奖励。适当这个标准不好拿捏,还是举例子吧,鸽子按下机关,出来一颗花生就是适当,出来两斤牛肉就是不适当。
理论上,任何好的行为都能学会,关键就看父母能给孩子多长时间。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