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名人堂文章千古事玫瑰园
当思想家遭遇政治家——与文友书谈阅读一篇演讲稿的体会

当思想家遭遇政治家——与文友书谈阅读一篇演讲稿的体会

作者: 耕夫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23:13 被阅读554次
    当思想家遭遇政治家——与文友书谈阅读一篇演讲稿的体会

    阿×,你好!

    很高兴你能认真阅读了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演讲稿,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钱先生2016年5月在中国政治大学文学院所做的一次讲演,是探讨鲁迅与毛泽东的关系的一篇及其精彩的演讲。

    钱理群先生不愧是研究鲁迅的资深学者。在这篇讲演里,他透过历史的重重迷嶂,把中国现代史上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政坛高手,一个思想巨匠之间的神交关系,通过只鳞半爪的历史碎片,解读分析得如此透彻精辟,令人叹服!

    同时,钱理群先生在这篇演讲稿里,还提到了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化界绕不开的二丑似的人物。

    这里顺便说一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和郭氏同在上海,左翼红色作家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是先生的高足和座上客,但先生至死未和郭谋面,这不是偶然。当其时,先生以他犀利的目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把一个人和一个政党,看的透而远。

    在鲁迅先生辞世后,郭氏挽长联以悼曰“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欽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这挽联一方面反映了郭氏的心情,同时也凸显了他的才情,但总给人以文采上浮夸的感觉。

    我首先对钱理群先生这篇演讲里的一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地方。钱理群先生认为,在建国后,许广平女士说了一些违心和应景的话,是因为她也不一定懂鲁迅。我认为这是可以商榷的一点。由先生的学生而成为先生的妻子,从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两人辗转漂泊,共同生活了十几年,说广平女士不懂鲁迅先生,不太客观。

    唯一合理的解释,我认为,在建国初期,直到文革,那种高压的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早已丧失了一切作人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说假话和说实话,将会给个人的命运带来天壤之别。作为孤儿寡母的许广平女士,我们是可以理解,并且要给予足够的宽容。不单是对许广平女士,我们要理解和宽容所有的在那个时代说违心话的人,包括我上文提到的郭。唯一不能宽容的,是造成这种氛围的制度和体制。

    我比较赞同钱理群先生在这篇演讲文里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王实味这样的结局,正好印证鲁迅的预言: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说,他在反抗旧社会时,文艺家和政治家是一致的。但是革命胜利以后、政治家们掌权后,他们就想维持现状,他们不希望继续批判现实。但是作家和文艺家还要继续批判,这时政治家只有压制文学家,甚至杀他的头。如果你要继续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理想,你就要被杀害。】政治和文学的分歧,其实是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人格分歧。这样的歧路,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这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使然。只要专制制度还存在一天,这样的分歧就会存在下去。权力战胜思想,甚至利用思想,这一直是中国的悲哀,但这又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当然,那些为专制者设计治国安民方针的文人,算不得思想家,充其量算是当权者的师爷甚至于奴婢。

    第二个观点,钱理群先生在演讲的最后,说在中国,一直有两个鲁迅。一个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被一个政党及其代言者利用和玩弄的鲁迅;一个是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作为有独立思考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的读者自己的鲁迅。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两个鲁迅的分水岭就是文革。

    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的深邃,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跨越时代的穿透力,只要是有时代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关心底层大众的疾苦和命运的人,可以在他的文字里立马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鲁迅的艺术的根、他的灵魂是深深扎在农村的土地上。很多人都发现:中国的人民多么苦;中国的人民多么好。这个时候再读鲁迅,大家就发现鲁迅跟底层人民的血肉连系。不了解中国农村,实际上是无法真正了解鲁迅的。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了解鲁迅,那时读鲁迅读得热泪盈眶,跟在书斋里读书完全不同感觉。那时候才感到鲁迅和我们息息相关。】

    钱理群先生的这段话,见解精辟而独到,也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

    毛泽东也最了解农村和农民。但他是政治家,提倡用暴力革命推倒一个他看着不顺眼的政权。鲁迅是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用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文化拯救国民弱性,就是那种愚昧、迷信的劣根性。

    而愚昧和迷信,恰恰是专制制度的统治者所要培养的国民性。他们自以为通过恩威并重的洗脑式教育,培养出奴才和顺民,就可以做永远的统治者。而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所在。当一种登峰造极的专制权力并由此而攫取的财富,辉煌到除了上帝和自己的良知,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能约束的时候,末日也就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苦心孤诣培养的以愚昧和迷信为特征的“顺民”,瞬间就会成为“暴民”。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理解中国两千年来,为什么一直不能摆脱暴力夺权而又被暴力消灭这样的魔咒。其实,这正是统治者愚民的结果。统治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思想家站在人性的制高点,洞若观火。

    国家的培养顺民,如同家庭的培养孩子,本源上同出一辄,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尊卑等级制度,目的是让他们服从威权,结果则是对个性的摧残和扼杀。所以,一个摇摇欲坠的腐朽王朝,屡屡出现“暴民”,他们有时感到震惊,如同家长眼中驯良听话的孩子,突然间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无须震惊,症结在于统治者和家长自身。

    这里,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专制者来说,有一个悖论,就是,专制者若不愚昧人民,他们的权力不能长久,若愚昧了人民,他们又将自食其果,暴力巩固的权力又将终结于暴力。暴力夺取——暴力巩固——害怕暴力——在暴力中终结,这就是两千多年专制者的权力轨迹。

    随着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帝国覆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思想家和社会改良者都在致力于寻求一个既能摆脱这个民族的魔咒,又能免于暴力政治给百姓带来的劫难的良方。

    但是,专制的阴魂太强大,这样的寻求失败了!

    我们用不着讳莫如深,其实西方的人文思想,就是一剂良药。自由、平等、博爱,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了。通过社会的属性,限制人的天然属性,而又通过发挥人的天然属性,促进和强化人的社会属性。这样的人文思想又衍生出政治文明,使个人和政党的权力得到有效的制衡。以专制独裁为特征的权力的能量并由此给当权者所带来的巨量财富及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正在这样的普世价值中变得越来越渺小和软弱。

    然而,我们从这样的一颗参天大树上移植的幼苗,却屡屡嫁接失败,在中国的土壤里枯萎!

    为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先生的文字里寻求答案!

    如果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能够窥探到先生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要改善国民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劣根性。这劣根性,就是升官发财的观念,儒教美其名曰“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与专制的社会形态遥相呼应。发财的不二途径是升官,升官的不二途径是科举。人上人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怎么打破中国政治历史的轮回魔咒?细读先生的两篇作品,就能找到答案。一篇是《阿Q正传》,一篇是《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奠定了他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不朽地位。

    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在三个阶段的几篇作品,最能代表先生的思想轨迹。

    第一个阶段,是上述两篇小说,包括《药》在内的三篇文学作品,作于“五四”运动前后,是先生贯穿一生的思想宗旨。《阿Q正传》和《药》指出了国民的劣根性,让我们痛心地看到,底层的人民,如何在权势面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而又不自醒。阿Q和华氏父子,无一例外地都成了权力的牺牲品。《狂人日记》则抨击了儒教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并且指出了道路——救救孩子!

    要对孩子施行一种尊重自然,蔑视权力的教育,把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这样,在人生的短暂的历程中,他们不会违背良心去攫取权力,因而,无论他得到权力,还是失去权力,都能心如止水,泰然处之,始终保持人性的常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样的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整个民族不会为了权力的争夺而斗争、杀戮、流血、牺牲,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必然会强大!

    这一点,不光西方的人文思想及由此而派生的政治文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实关于如何遏制个人的贪欲,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道家的哲学,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鲁迅先生早期是在用文学表达思想。到后来,鲁迅先生发现,国民长期受愚昧的教育,对于隐晦的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根本没有感悟力,因而改良社会,教育国民的作用不能彰显。他后来就选择了杂文这么一种短小精悍的方式,痛快淋漓地骂起来了。把文字变成刀枪,先生不是中国文坛第一人,但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佼佼者!

    第二个阶段,是在第二次北伐失败,国共反目,中国社会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那篇杂文《灯下漫笔》,表达了他的高屋建瓴的历史观和关注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

    在《灯下漫笔》里,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对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做了高度的概括【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鑒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但在新近编撰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是“皇恩浩荡”了。……】。

    先生接着又悲愤地指出【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习,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的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先生在这篇杂文的结尾,大声疾呼【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没有对吃人的专制制度的强烈的憎,没有对底层人民强烈的爱,如何写得出这样力拔千钧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在深夜里,孤灯下,一手夹着烟,一手握着笔,一边剧烈地咳喘,一边写着这激昂的文字!为天下苍生呼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等的情怀与大义?

    第三阶段,是先生生命的最后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那篇杂文《死》。这是先生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未盖棺的定论。他读懂了自己的同时,也读懂了人性和社会。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里,如果思想家受到政治独裁者的控制和利用,思想能给人带来金钱和名誉,则如影随形的,则必定是恐惧和灾难。所以,他在《死》这篇文章里列了七条遗嘱,不光是留给读者和他的文坛对手的。第五条是留给他的妻子和孩子的【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但是,确实没有几个人能读懂这篇随笔!包括他最挚爱的妻子!

    政治家的手段,在于利用。一切都为我所用,把人性中一切的弱点和优点,都转化成暴力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手腕和工具。而思想家的目的,是在于改善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语言和文字”这个人类最先创造的古老文明,在人类进入“国家和社会”这么一个形态下,致力于改善人类自身的境遇,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自己斗争的素质,从而促进人类的文明,人民的福祉。专制独裁的政治家,却要垄断语言和文字,制造“文字狱”,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所以,这里又涉及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本质区别。那就是,政治家擅长和别人斗争,而思想家却是善于和自己斗争。

    对于一个坚持真理和良知,蔑视强权,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家来说,在现实的境遇中,他永远都不可能是专制独裁者的对手。但当人类的步伐以不可阻挡的汹涌气势迈向文明时,专制者可能会湮灭在历史的断墙残垣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真正忧心人类命运,关心大众疾苦的思想家,却是历久弥香的。

    所以目前,但愿被政治家利用的鲁迅随着他的肉身永远的去了;但愿国人心中自己的鲁迅正在复活并且灵魂永驻。

    这是值得欣慰的事!

    共勉!祝安好!

    耕读堂主人

    草于3月2日—3日夜

    当思想家遭遇政治家——与文友书谈阅读一篇演讲稿的体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思想家遭遇政治家——与文友书谈阅读一篇演讲稿的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wt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