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仁义,以文行忠信教弟子,为的就是使他们身有美质。若人人能知礼守礼,礼便可行于天下,天下便可有道。孔子提倡孝的目的亦是如此,所以孔子说:
020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对孝的高度概括,父母在世时,事之以礼,父母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人子者只要做到凡事皆合于礼,便是孝。孝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论内涵,也没有那么难以做到,自己凡事守礼行礼,对父母事之以礼,这便是孝。人人为孝子,便是人人守礼行礼,如此礼便可行于天下,如此天下便会有道,这才是孔子重孝的本意。有子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说:
0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弟:通悌,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傲。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若是宾语为“之”、“己”等代词,常放置于动词之前,以表示强调。“未之有”的正常语序应为“未有之”。
本,木下曰本,即树干。树根和树干是一棵树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用“根本”一词代指事物的重中之重,如根本制度,根本原则。
末,本上曰末,即树的枝叶。
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便很少会犯上,若不犯上就绝不会违法犯罪为乱于社会。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在家若是孝子,那为官之后多半也会是个忠臣。

有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与仁又怎么联系起来呢?前面我们分析过,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要想做到仁,必须克己复礼。礼者,别也,贵贱有别是礼的最本质的原则。要做到克己复礼,最根本的要求便是懂得君臣之别,尊卑之分。而一个人只有做到孝弟,才不会犯上作乱,不犯上作乱,才能谨守君臣之别。总之,仁要求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又要求谨守贵贱之分、君臣之别,这样又要求不能犯上作乱,而一个人若是做到了孝悌,明白父子长幼之分,自然就会谨守君臣之别,所以就不会犯上作乱。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君子即是指在位的诸侯士大夫,而不是指有德之人。既然孝悌为本,所以为政治民的君子们当以孝悌为本。若天下皆为孝悌之人,则人人克己复礼,不会犯上作乱,如此则天下归仁,如此则天下有道矣。“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便是天下有道之道。古人常说“以孝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样解释孝,似乎有些功利主义,好像在位之君子提倡孝悌,是在欺骗人民,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以保证天下安定。这样想未免有些狭隘,因为孝悌本身也是每个人都想做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孝悌,本来就是人的良知良能,无论在位者提倡与否,此良知良谁都不会丢弃。
0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认为行孝亦是为政,和“君子务本”是一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