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花散文集回到春秋读论语万水千山总是情
走路不抄近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34章

走路不抄近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34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4-10 06:20 被阅读95次

    一个人走什么道,串什么门,就可看出他的人品如何

    子游担任武城的地方长官。孔子问:“你在那里找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走路不抄近路。不为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篇之十四

    抄近路、拉关系和走后门,看来两千多年前就盛行了,不吃这一套的人很少。要消除这些顽症,可见有多难。如果仅仅依靠个人道德,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子游为武城宰。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学而优则仕,进入官场了,担任武城的地方长官。“武城”是鲁国的城邑,遗址在今山东平邑县南郑城镇(原魏庄乡)境内。“宰”是地方长官,相当于后来的县令。子游为武城宰是孔子晚年的事。

    “女得人焉尔乎?”孔子问子游,你在那里找到人才了吗?孔子的一贯主张,为政一方必须要选贤举能,知人善任,以得到人才为第一要事。凡出来做官的弟子,孔子都会叫他们留心搜罗人才。所以孔老师问子游,在武城干得怎么样,有没有物色到一些人才。“女”同汝,你。“人”指人才。

    “焉尔乎”,“焉”是疑问副词,怎么、怎样。“尔”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丰富的字,这里用作代词,意思是此、这、那,指武城。“乎”是副词“焉”的后缀,作用跟“于”相同。“焉尔乎”意为“于此……怎样”,即在武城这个地方怎么样。“焉尔”亦写作“焉耳”。

    “有澹台灭明者”,子游说,还真发现了一个人才,是个叫澹(tán)台灭明的人。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把他列入孔门弟子之中。有人认为澹台灭明当时已经是孔子的弟子了,与子游是同门师兄弟。但从子游回答老师的语气来看,此人当时显然还不是孔子的学生。因为“有……者”这一句式,表明的意思是这个人以前从没听说过,是新发现的。澹台灭明成为孔子的学生,应该是以后的事,属于孔子的晚期学生。

    “行不由径”,走路不抄近路。“径”,小路、捷径。古代实行井田制度时,耕种的田地是经过沟渠规划的。井田的“井”指规划、整齐的意思,如“井井有条”。井田并不是传说中所谓的“井”字形的九块田。那时候车马行人通行的道路,都是筑在井田之外,修筑得整整齐齐,横平竖直,像棋盘上的方格子。而“径”则是在井田之内的田埂小路,是农民因耕作需要而通行的,行人不准随便抄近路,从中斜插过去。

    光明正大的人都会自觉遵守规矩,走井田外的大路,不会为了少走几步路,从井田里的小径穿行。但那时候有些盗贼为避人耳目,往往鬼鬼祟祟躲藏在田间小路里行走,所以走这种小径的人往往被视作坏人。当然也有个别投机取巧的人,为了贪图便捷,也会从小径穿插过去,称作走捷径。

    到了孔子那个时代,老规矩虽然还在,但走捷径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有真正奉公守法的正人君子,才会依然走大路,不抄近路,“行不由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不为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偃”是子游的名,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非公事”,没有公事,“未尝”,未曾、不曾。这里的“室”,并没说清楚到底是家里还是办公室。估计澹台灭明不管是上班办公时间,还是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反正没公事都不进子游的门。这说明澹台灭明除了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外,平时没有任何巴结请托的私心和私事。

    从这两件事,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心地。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优秀品质,如为人正派,一心奉公;认真务实,不走捷径;不走后门,不拉关系;走正道,不走邪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澹台灭明是一个老实厚道的本分人。他守规矩,讲原则,做事不折不扣,是可以托付办大事的人,确实是个难得的干部人才。不过呢,这样的人在官场上终究是吃不开的。澹台灭明后来并没有在仕途上发展,而是成了一位知名学者。

    澹台灭明生于公元前512年,也有说是公元前502年,卒年不详,小孔子39岁。据传他是个相貌很丑陋的人,孔子刚见到他时,被他的相貌雷倒了,不太喜欢。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记载,说是孔子后来曾自我反省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是孔门72贤之一,后来到吴国和楚地讲学,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澹台灭明逝于何年何地,现已无法考证,但史学家大都认为他死后应葬于南昌附近,南昌人民曾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他为“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李炳南:举此二者,以见其人品行之端正,是故子游以为人才。

    《论语注疏》:此章明子羽公方也。行遵大道,不由小径,是方也;若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为得人。

    张栻:斯人之存心,可谓正矣,子游亦善观人哉。

    朱子: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己殉人之私可见矣。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惠士奇:君子绝恶于其细,禁奸于其微。

    杨氏:为政以人才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问。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为简。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见圣贤取人之法也。由此推之,取人之法,立心必取其至正,正则可以杜巧利之门,而邪士无所容矣。行事必取其大公,公则可以塞奔竞之路,而宵人不能进矣。虽以之宰天下,道岂外是乎?

    真德秀:子游为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亦作如是观可也。故王素论命相,欲求宦官宫妾不知名之人;司马光用谏官,亦取不通书问者为之。必如是,然后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媚之风息矣。

    徐英:夫得人而用,从古为难,或于奸邪,固不足道。若夫急于政事,而引进权术之徒,粉饰承平,而崇奖浮华之士,上下相感,风气一成,而邪僻谄渎、希世苟合之人,翘足而用事,风俗坏而家国亡矣。子游独能取此,宁方勿圆,宁朴勿华,而为流俗所不喜者,此可为天下后世法也。

    《四书反身录》:灭明之贤,惟子游识得。得此一人,尊礼推重,奖一励百,以端一方之风化,此致治之机也。

    陈祥道: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则贤者,百福之宗,神明之主,而为政者,其可以不得之乎?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集注》 《论语全解》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集释》 《论语后案》 《论语会笺》 《史记》 《四书解义》 《四书反身录》 《礼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路不抄近路——《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34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kb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