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發皆中節才能和。我當怒的不是不怒,怒不要過,當喜的不是不喜,不要過。喜怒哀樂都是這樣,高興的事就是高興的事,那大家高興就是了,但是不要樂極生悲,不可以過。聖人特別是在《易經》上能夠體現,任何事的處理方式不過也無不及,才能見德性。
《易經》每一個爻位所教人的就是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比較符合中道,能合中道就能逢凶化吉。人與人之間情性的中節決定著對外物會不會掠奪,會不會侵外物。如果發怒,你有怒氣,你這個心生起怨恨,你對外物就是一種怨恨。那句話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心氣一不中和,馬上對外物的感受,鳥一叫你就反感得不行,看到春天夏天花開了,你這邊就傷心。
這種中和,處理國際關係,企業處理與企業的關係,處理人與人的關係都是這個樣,處理這些事能不能中節,所謂中節就是既不過也無不及。舉個例子,美國他覺得他是世界老大,他的武器最先進,GDP也最高,做世界老大這麼多年,他唯恐別的國家起來代替他,代替他之後,我這樣壓迫你,到時候你不壓迫我嗎?就像趙本山和那個女的叫什麼,他倆演的小品一樣,到你紅的時候,你別像我欺負你一樣欺負我,是不是?這樣的恐懼之心所發的就不中節,而發不中節,就與其他的國家和不了,看誰要起來了就壓誰,看誰要起來了就想壓誰。企業是這個樣,同行是冤家,我看他比我弄得好,我就從網上發佈他壞的資訊,給他搗亂。這些都是情發不中節,這個樣你想一想是不是背道。如果發中節的話,就無所乖戾,乖戾就是違背,故謂之和。
比方說,你心情不好抓住我的杯子給我摔爛了,你說我氣不氣?我也氣,我氣的話我就說你一頓,你有氣幹嘛摔我的杯子啊?當怒的就怒。但是你摔我的杯子,我摔你的頭,你看看,這就過了。如果這樣的話,你當怒的時候怒,他也跟你沒有怨,產生不了這種怨恨,你現實就是把我的杯子摔了嘛,我還要花錢去買一個,是不是?如果發中節,與人的這種和諧關係就不會出問題,不中節就和不了。我看你對我不好,發中節,我問問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問一下,一交流問題解決了,這是直,儒家講直。哦,你對我不好,我也沒有辦法對你不好,我在這裏使個小智慧弄你難看,這不中節。這些你想一想,行小智,人不會不發現,你行一個,人不注意,行二個三個,你一行小智成功的時候阻止不住自己,總是自己在意嘛,那人必定發現,發現之後人家就不理你了。這就是發得不中節就造成與人的不和,對萬物也是這個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