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卵黄金是什么?
读完《奶蜜盐》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陪伴”。文质老师在《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也特别强调: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陪伴就是孩子成长的卵黄金!
1.早期缺陪伴,长大问题多
“陪伴是父母与孩子最自然的一种相处模式。它满足的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有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孩子才是最快乐的,最有安全感的。一旦孩子跟爸爸妈妈分离,他们就很有可能处于惶恐无助的心理状态。”(《奶蜜盐》P038页)
草儿是我班里的一个学生,那天,我吃完午饭,便到办公室改孩子们的日记。草儿的那本,话语不多,却让我看了很揪心:“我每题都好像做错一样,我开始害怕了,想如果我没有考到100分,妈妈和爸爸一定不会回来。”就是这简单的一段话,让我的心痛了一下。
这是内心多么惶恐不安的一个孩子呀?我无法代替她的父母,但可以抽空与她聊聊,让她心里好受些。
第二天早读,我把她叫到外面谈心。她说她妈妈很少回家,她想不起妈妈是什么样子了?我问她长这么大,见过妈妈几回。她说有印象的两次。
十多年了,有印象的,只见过妈妈两次,那一刻我忍不住拥她入怀……并下定决心:为了她,再忙也要每天批改日记。
我这情不自禁的拥抱,被她记在了日记里:“老师给了我一个拥抱,我感觉有家的温馨。像两年前妈妈给我的拥抱,好温暖。”
我的心又一阵酸楚,明白了草儿一些表现背后的原因。草儿的学习还可以,就是不自信,上课会认真听,老师问题出来却很少见她举手。有时被同学欺负还为对方说好话,一副讨好别人的样子,凡事唯唯诺诺。安全感严重缺失。
我把草儿的这些只言片语截图发在朋友圈。草儿的妈妈见到后主动联系了我。于是我们有了一些深入的交流。
我表示草儿这边的思想状态我会特别关注,也会尽力帮忙。但肯定无法弥补草儿缺失的母爱,希望她给予草儿更多的交流。
想到要草儿妈妈放弃外面的工作马上回来,也许不太现实。在交流中,便谈了若无法回来,如何远程陪伴的建议。
我跟她说:“从草儿的日记中感觉到,她一直很想念你们。她的内心是很孤独的。
这是一般留守儿童的正常心理。如果你们暂时无法回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与她交流,帮助她。
比如打电话,比如微信。交流的内容,不要仅限于她的成绩。可以听她说说一些其它事。也可以把你们的事情讲一些给她听。
刚开始,随意聊效果可能更好。 我现在正通过点评日记的方式在跟她交流,指导她怎么做? 我告诉她跟你打电话,可以说些学校有趣的事。 ”
那以后,除了日记中交流,我也会找机会跟草儿聊。草儿对我还算信任,自身困惑、同学相处、家中锁碎,很多心事都会向我倾诉。
有时我只是倾听,有时表示理解她的感受,有时会安慰一下她,并分享自己的处理方法。我发现草儿渐渐地阳光、快乐了。但她想要妈妈在身边的心愿,一直没断过。
过了一段时间,草儿妈妈终于决定放弃外面的工作,回到家里陪草儿。
得到这个消息,我和草儿都很高兴。
可当妈妈在家时,草儿却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感,草儿说,她有点不适应妈妈在身边,甚至有了“妈妈还不如不回来”的感叹。但当追问是否真希望妈妈继续外出打工时,草儿又显得很惶恐。
跟草儿妈妈沟通了一下,她也说到与孩子相处的很多不习惯。
“教育家洛克说:你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但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奶蜜盐》P042)
文质老师也说:“人天然应该获得的一旦失去了,就没有别的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弥补它。”(《奶蜜盐》P034)
这些观点都谈到了错过原始处再用力,事倍功半甚至无效的规律。
草儿与她妈妈毕竟分开太久,各种习惯都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她们的问题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住在一起,缺失的母爱就回归。孩子小时父母陪伴缺失,孩子大了以后父母想有效陪伴,绝对不是简单地生活在一起,一切沟壑都消失那么简单。
这相处的不如意,是早期缺乏陪伴的后遗症,任何人无法逾越。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草儿与她妈妈之间的隔阂,还是能改善的。这要草儿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需要她们母女的真诚沟通,及时交流。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奶蜜盐》P030)文质老师如是说,“没有母亲、过早离开母亲或者很少得到母爰,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医治的精神伤害。”(《奶蜜盐》P031)
希望这些话语能警醒更多父母。
有些东西错过了,要花很多的精力还不一定能弥补得来。但愿多一点的孩子能得到父母的陪伴。
书屋2.用心来陪伴,言传身教好
“陪伴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奶蜜盐》P041)
我邻居一对夫妇都识字不多,靠种地和养殖为生,但他们养育的一双儿女却很优秀。孩子学习认真,回来后还帮忙做家务活,干农活。后来双双考进了一所好大学,毕业后工作也很顺利。
与他们夫妇交流时,他们说也没刻意怎么教育孩子,就是有空与孩子随意聊聊,从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帮忙一起做事。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吧。
说到言传身教,我想到儿子的爱阅读,或许也与此有关。
孩子两岁多,我要到图书馆换书,第一次带上了他。
我在书堆里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书。他便学着我的样子翻阅。经过精心挑选,两本书被我选中了。我准备办借书手续时,小家伙跕起脚尖,也递上了两本。原来,他也选中了两本。
图书馆规定,一次只能借两本。我与他商量,一人借一本。回去后要保护好自己的书。他同意了。回家的路上,孩子提着书,很开心。
从那以后,每两三周,我们会去图书馆换一次书。小家伙很喜欢去图书馆,刚开始可能不是因为喜欢阅读,而是有其它原因。比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每次我会让他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从不干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能自己做主的感觉,一定是他喜欢的。
借完书,每次阅读,他都要我陪。我也很乐意做这事,有时我讲,有时他说。这种亲子互动也许也是他喜欢的。
刚开始,他特别爱借超人的书,而且大部分只看图画。慢慢地,也学着我的样子,读文字。现在是真正喜欢上阅读了。
3.情感被满足,就有好行为
“陪伴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母题。以往我们谈亲子关系,总是首先会谈教育,而不是谈人最必需的情感的满足。”(《奶蜜盐》P 039)
文质老师特别提到“人最必需的情感的满足”,我非常认同。人是情感动物,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入心,也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在情感满足里有一样很重要,那就是感受被认同。当孩子的感受被认同,就会有好的行为。对这个,我深有体会。
佳佳感冒了。医生开了一些药,午后我做事,他自己吃药。一会儿后,他拿着半瓶口服液下来。
“从没吃过这样苦的口服液。我吸一下,喝一口水,还把我苦得……这半瓶我不喝了。”
“看起来真的很苦哦。你一口把它吸完,把这块冰糖含着,可能会舒服一些。”我边说边拿了一块冰糖给他。
佳努力吸着,但表情真难受。
“这样也不好,吸管太小,只能慢慢吸,苦死了。”佳边含着冰糖边说。
“看样子是挺不好受的。”我应着。
晚上。要吃药。佳有些为难,说不想吃口服液。
“每天三瓶,真不容易,要是有一个好方法该多好啊。”我说。后来想到一个方法——倒在汤匙再喝,本想告诉他。没想到他已经把口服液打开,还找到了一个方法。
佳说:“妈妈,我发现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吸,没那么苦。我想边看书边吸可能会好点。”
“那就试试吧。或许这个方法可行。”我说。
过了一会儿,佳说真的不那么苦了。
“看来你发现了一个好办法。”我说。
如果佳跟我说苦时,我一味地讲道理,或逼着他吃,那每次吃药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兴许母子还会起冲突。当我认同了佳的感受,他少了一些抗拒的心理,有了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也有了动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本很棘手的问题却顺利地解决了。有时我们只需真诚地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有力量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了。
文质老师说:“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P106)
孩子的情感被满足时,他们的能力确实超乎想象。
奶蜜盐4.问题早发现,伤害更小些
“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奶蜜盐》P 042)
做家庭教育义工时,接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她说:
她知道性教育很重要,所以孩子很小时,就教他身体的哪些部位是我们的隐私,不能随便让人看,不能随便让人摸;如果有人动隐私部位,应该及时告诉爸妈。还照着绘本教了孩子一些相关的知识。
可有几晚,她观察到的情况让自己不知所措。
孩子躺在床上,双腿夹着床单,身体在激烈地颤动。刚发现时,她想,孩子可能在玩什么游戏。可接连几天,孩子都做同一件事,且有时还有呻吟声,这分明是手淫。
这位妈妈非常担心:“是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才四岁多一点,就手淫,真的很可怕呀。要知道,在我心里,手淫可是十多岁的人的行为。孩子会不会性早熟?我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我把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给这位妈妈,并告诉她,不用太担心,孩子的问题发现得早,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严重。并跟她讨论了一下应对的方法。
孩子又手淫了,这位妈妈没有回避。而是问他,这样做的感受。并告诉他,跟不能随便揉眼睛一样,小鸡鸡也是不能随便摸的。
之后,孩子每晚临睡前,这位妈妈都会和他谈谈话、讲讲故事、读些书,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几个月后,这位妈妈反馈,孩子已几乎忘了手淫。
这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妈妈的用心陪伴,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做积极处理,孩子的问题及时被解决。
而我邻村的一个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
女孩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女孩本来跟奶奶一起住,后来奶奶病逝,就一个人在家。十四岁时怀孕了,父母知道时,孕期已近八个月。可以想象,这对女孩身心的伤害有多大呀!
如果有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5. 关键是陪伴,自然地陪伴
“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而是要还原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就让它这样。”(《奶蜜盐》P041)
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我们的唯一,我们太爱这个小宝贝了,所以有了太多的担心,太多的害怕。我们自以为是地为他们打着预防针。提醒着他们,这个有危险,那个不能做。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尽责一丝丝,安心一点点。
殊不知,我们在剥夺着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带走了孩子的希望。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正常人。
吃饭本来是人的本能,连动物也知道饿了就要吃东西。如今孩子吃饭却成了让中国父母头疼的大事。
这个问题曾经也是让我揪心的。孩子胃口不好,我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孩子似乎不领情,蜻蜓点水式地吃点。看他那个吃相,恨不得像养鹅者喂要出栏的鹅那样,嘴巴一捏,直接倒进去。可是,你越想让他吃,越追着他喂,原本美味的食物却成了负担。如此恶性循环。
后来,我想通了,吃饭是儿子的事,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呢?饿一下应该问题也不大。所以当他再一次不吃时,我真的就坐视不理了。当然,我会留意他喜欢的一些食物,也会把一些健康的食物与他分享。他特别爱看科教栏目。也会了解到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有时还会反过来提醒我。
现在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我很随意。晚上,我计划煮排骨鳝鱼粥,但当我在压排骨时,小家伙居然说:“妈妈,你煮了吗?我晚上不想吃你煮的粥,我想吃面。”
“真的吗?”在确定他的真实想法后我继续说,“那你自己准备吧。等一下可以用排骨汤煮,好吃又有营养些。”
于是,他开始忙碌。拿了几粒虾丸,一个日本豆腐,一些寿面。我提醒他,吃多少煮多少。看着他把食材准备好,放在小锅中,我又提了个建议:“要是加点白菜心就更不错了。”小家伙认同了我的建议,拿了两片白菜叶洗好切好放进去。排骨汤煮好了,我为他倒到小锅里,并加了两块排骨。然后,他煮面,而我继续准备大人的晚餐。
那小锅里有两碗多面,一下子就被他吃了个精光。
吃的问题解决了,小家伙也在准备的过程中习得了生活技能。而且如文质老师所说:“在这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也会更自然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奶蜜盐》P039)
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能自然地表达,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陪伴”,是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尽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认同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并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更自然地成长。
如果你在孩子陪伴问题上还纠结,那就听听文质老师的这段话:“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牢记,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而是要还原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就让它这样。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记住了这一点,当父母在遇到与陪伴孩子相冲突的事情时,就不容易犯错了。”(《奶蜜盐》P0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