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学且思2:顺应教育变革,营造理想课堂

作者: 七乡师者 | 来源:发表于2021-09-13 10:12 被阅读0次
    1.做一件事最大的意义是“坚持本身”而不是“意义本身”。

    所以,去做一件事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有意义或者有价值。但去做这件事的坚持和做这件事过程意义都很大,只不过我们感受不到,或者不能让我们获得“即时满足”而已,持久下去,这样的“坚持”会让你收获“奇迹”。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教育返璞归真!(徐洁卓著《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作“序”文)

    (1)怎么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还什么给学生?

    A.还学生做人之道,回归育人本位。

    教育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必须尽快回归“育人本位”。

    教育为什么?在这里我想借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句警句大范畴地做个提示:为社会。

    为社会而教,为需要“三百六十行”的社会而教,让学生成为从事“三百六十行”之一的自我发展个体。

    所以,千万不可凭借某学科成绩或者仅凭成绩就否定他们,障碍他们成为其他方面的有用之才。

    B.还学生尊重科学,回归学习本质。

    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当教学被当做一种简单的只是传递,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

    纵观身边教育,日常教学行为都符合人的学习本质吗?都尊重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规律吗?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若不改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那么学习就难以真实发生。这样情形下,学生对科学不是尊重,而是排斥。

    C.还学生终身发展,回归精神成长。

    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应关注学生的人生。

    (3)还了以后怎么?

    这是教育人永恒思考的问题。

    3.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两大主题: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包括“一大核心”:全面发展的人。

            “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文化基础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4.教育的“三大变革”

    (1)农业时代双基教育的“知识目标”;

    (2)工业时代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

    (3)智能时代核心教育的“素养体系”。

    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社会发展不同随之时代也不同,教育目标也就不尽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从教育的表象去“评判”教育目标的优劣。比如,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味地排斥所谓的应试教育象征的“考试”。

    考试、成绩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属品,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只不过要变革考试和评价方式。

    当然地,也不能说素质教育的今天还需要考试就定论“变相的应试教育”。

    5.理想课堂的模样(徐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原汁原味地反映教学本质,自然本真、充满智力挑战、情趣盎然、激扬智慧、释放潜能、润泽气质、点化生命,使学生和教师内在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示的课堂。

    几个关键词:

    (1)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

    (2)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

    (3)原汁原味;

    (4)反映教学本质:自然本真、充满智力挑战、情趣盎然、激扬智慧、释放潜能、润泽气质;

    (5)点化生命;

    (6)使学生和教师内在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

    思:

    教育教学执行者的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特质吗?

    我们怎么与之和学科课堂相融相通并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且学且思2:顺应教育变革,营造理想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yt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