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節課講了五點,還有一點,一共六點。之所以歸結六點,六這個數也很重要。到我們學《易經》的時候,數的理能體會到的話,在我們做事的時候就會自然應用。所以說,講五點與六點,差異是很大的。
第六點,《中庸》把天道和人道直接貫通,既有隱微處,又有廣大的一面。《中庸》所言的天道,大家知其廣大。而天道、人道這個理,實在說就我的水準講不很透,我只是就我所體會的這一點引導大家從這裏學進去。
本來天道人道這麼廣大,《中庸》說的也是一點啟發的理。而《中庸》所啟發的理如果是一百,我體會到的或許也就幾個或十個。大家從我所講的裏面,或許能夠體會其中的一個、二個、三個、四個。這個沒有關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你能體會到一點,從這一點深入進去,慢慢就會廣大。你能體會到一,可能慢慢地體會到我現在體會的十。這樣以我的水準再繼續體會,繼續學,可能《中庸》所言的道,就能體會到更多一些。但也達不到聖人的境界。《中庸》所講的那一百,我們達不到,不可能完全講出來。所以先通過我講,引導大家入一個門。
人在做事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門。找不到門,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南轅北轍。如果你能找到門,這就是第一個成功。到門跟前,你開一點點,有一個縫,就能見室內的廣大,就能見室外的廣大,你知道這是門了,慢慢地你再推開,推一點,門縫大一點,推一點,門縫大一點,最後把整個門打開,室內室外整個都貫通了,都體會到了。
所以說要先入門。按照孔子對弟子的評價,說子路“升堂矣,未入室”,就是先進門,進門之後,有一個大堂,大堂的後面又有一個小室,道的隱微處就在那裏。古代這種建築的方式,也是法自然而來的。
所以說我們學習,就是先找到門,你聽懂一點,就相當於門打開了一點縫,再繼續學,門縫越打越開,你就升堂了,再進一步就開始入室。
學習的時候,講的這些道理,大家不要感覺到枯燥,能感受一點都是得。所以精力要集中,努力地感受多一點。其實學聖賢之道,哪一本書我們一開始學的時候都是這樣子,體會一點,再學一遍又體會一點,再學一遍又體會一點,每一遍都像新的一樣,但你的體會是越來越深,你從裏邊所見到的道也越來越廣大。不要怕多數都聽不懂,偶爾才聽懂一點,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不要急躁,慢慢地入。當我們這樣學習,慢慢入的時候,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心豁然開朗。這個過程沒有太大感覺的,很平常平實的感覺,慢慢地就至乎廣大了。萬事萬物的理,通過學經典,就這樣貫通了。所以記住這一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