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是人人得高分,也不是个个考清华北大,按照作家六六所说“教育是植入骨髓的高贵,是危急时刻的镇定,是对社会乃至人的关怀”。
“学校即社会”,从家庭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小的“社会”,学生在这个小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加人生必备的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生产知识,不断增强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为进入更大、更真实的“社会”准备着。而当学校教育忘记了“成人”的初心,被“升学”所绑架而剩下的只有“分数”,已不足以担负起“为进入社会而准备”的教育使命,是必然失去社会的信任与尊重,自然也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变得可有可无。
不管是郑渊洁用童话教育孩子,“现代私塾”里用国学熏陶孩子,还是李氏父女的“课程”安排,无不寄托了他们对孩子“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的殷切期望。单看李靖磁的日程安排,最亮眼的是其中的体育训练与家务劳动,而这些恰恰是学校教育的短板。“短板”带来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学生健康的身体越来越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离学生的个性本真越来越远。
其实,教育可以有多种选择,从来没有绝对的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学校更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当下教育的家庭化,其本身就是社会开放、教育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具有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许,他们更能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与空间,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家上学”能不能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能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如何在法律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佳途径,把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降到更低,这都需要实践与时间的检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