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运城市卫健委抽调下乡,主要是查医疗机构病历中,有没有无指征用药、不符合规范检查等问题。
昨天的下乡地点,在一个叫做圣人涧的镇中心卫生院。
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圣人涧?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就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想到当时的中条山之北的晋国来讲学,经过千辛万苦过了茅津渡渡口,往北边再走,就是中条山了。由于山上无路可走,孔子和一行弟子,就在中条山南麓的这个地方,喂马吃草,在山涧饮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曾经到过黄河之北、条山之南,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圣人涧”,意思是,这里曾经是圣人饮马的地方。
这次下乡,我就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圣人涧,问了随行检查的县卫计委的几位同志,有一位告诉我,这个地方因为出了个叫傅说的圣人而得名。
在三四十年代,农村家里盖房或者是筑院墙,不是用现在的砖,而是用土墙。这种土墙如何能打到三四米高,靠的是“板筑技术”。这种板筑技术的发明人,就是傅说。因为傅说就出生在运城市平陆县的这个地方,而且他的出生地有一条山涧,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圣人涧”了。
所谓的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就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捣实,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关于傅说,《百度百科》上有详细的记载。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是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
武丁举荐傅说的故事,先秦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是圣王举贤不择贵贱的典范故事之一。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是衰弱,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说话,国事都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一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对他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武丁醒来后分析到:“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他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今山西运城平陆县圣人涧村)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困,就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当时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为涧水经常泛滥,冲坏道路,所以需要发动囚犯刑徒修筑,傅说是当地的隐士,也自愿和刑徒一起筑路,目的就是能吃饱肚子。当说被带到商,武丁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番,认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结果殷商因此重新振兴起来。《史记·殷本纪》认为,傅说原无姓氏,唯有一个名,就叫“说”,因为他是在傅岩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为他的姓氏,称为“傅说”。
关于傅岩的说法是这样的:在商代的时候,在虞、虢交界处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这里因此就叫做傅岩了。
孔子评价傅说是“见德之有报”的名相,庄子也对他极为推崇。
由此看来,关于孔圣人来到平陆这个地方,因为在一条小溪边饮马,而被称为圣人涧,显然是把比孔子还要早的多的傅圣人,误做孔圣人了。我听到的那个传说,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