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在祈盼祝福中

作者: 海燕麦萌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7:16 被阅读39次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过年!终于盼到了年三十。一清早,妈妈在做早饭时,会舀出一盆稠稠的米汤,下午用来贴对联当浆糊用。

上午,父亲和哥哥就准备下午团年的材料,香烛纸钱等。妈妈就在厨房准备晚上的食材。我和妹妹就洗平时不用各式各样的碗和杯子,把家中的马灯,罩子灯,拿出来擦干净。

年三十晚上,家中所有地方的灯都通宵亮着,所以会有时电压不足,突然跳闸,停电。我们每年都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吃过中午饭后,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兄妹去坟山上给祖先上坟,我们家乡称“团年”。

父亲会提着一个长竹篮子,里面有一碗饭一碗肉一碗鱼,饭在中间,饭碗里还会插上一根筷子。我们折好的纸钱等放在三个碗边。

每到一座祖坟前,父亲就会放下篮子,和我们一起鞠躬,一边告诉我们:这是谁,我们应该怎么尊称他(她),一边点烧纸钱和香,把点燃的香分发给我们。父亲会讲他们的风光与落魄给我们听。

我们弯腰鞠躬上香,默默地听着,按父亲的吩咐做动作。有的土坟年代好久,都没有坟形了,只是一个土坡坡。我们也不知是哪代的祖先。当时年少只是默默跟着父亲做着这一切,如今想来,不免心中感慨:一个人纵使是“千秋万岁名”,也终究是“寂寞身后事”。最后的归宿都是一堆黄土!

团年后,我们回到家就准备贴对联。对联有时是买的,有时是父亲写的,哥哥大了后,有两年的对联是哥哥写的。

父亲和哥哥写的对联,字虽然没有外面买的好看,但还是可以见得乡亲的,有时邻居也请父亲和哥哥帮他们写对联。哥哥的毛笔字是父亲教的。

团年和贴对联,如果碰到天气好时,倒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碰到雨雪天或是风雨天,那就是在凄风苦雨里作战了。但不管怎样,都会开心欢笑着做这一切。我们兄妹就帮父亲打下手,扶楼梯递对联等。

首先贴大门的对联。我们先把变色发白的旧对联撕下来,再用刷子把米汤做成的浆糊刷在墙上,然后父亲手中拿着对联的上头,爬到楼梯上,对准位置,哥哥慢慢把对联拉平扶正。

一般大门的对联贴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贴了大门的对联后就贴两边大门的门神,门神一般是关羽张飞的像,或是秦琼尉迟恭的像。再帖侧门和其他门的,然后再贴家中其他地方的。

贴对联和门神是我们民族的风俗传承,不光是增添喜庆的色彩,有新年新气象的风貌,还有人们内心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祷与祝福。

对联门神贴好后,父亲会站在门口凝神注视很久,那神情好像在总结着过去对与错,是与非,恩与怨,又在展望着未来一年的美好蓝图一样。

儿时的年味就在父亲的展望中,在我们兄妹的祈盼中,还在父老乡亲们的还年福中!

团年了,对联也贴好了。那就是等着最重要的一件事:还年福。这个时候大家都紧张又兴奋。

一到时间,家家户户都端着神福盆去祖厅祭祖,叩拜列祖列祖,祈求祖宗们赐福赐平安!神福盆里有一只猪头或是一块双刀的后腿肉(最好是猪头)一条神福鱼,一碗饭。饭碗里插上一根筷子,猪头上插一把刀。神福鱼一定要是鲤鱼,而且不能去鱼鳞什么的,只能去掉鱼肠,可以是用盐腌过的腊鱼,也可以是新鲜的。

大家把神福盆放在祖宗牌位前的桌子上,然后烧纸上香。当全族的人都到齐了,所有的神福盆都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几张桌子上时,大家就全体一起跪拜。先跪拜正方向的,对着祖宗牌位的,然后其他七方一一跪拜,每拜一方就移动一次桌子,大家边移边说着吉祥的祝福语。

我和妹妹像男孩子一样跟着父亲去祖坟团年,去祖厅还年福跪拜。我们会拿着奶奶自编的草垫跟着父亲一起虔诚地跪拜祈祷。别家的女孩去了只是在边上看着,有的看都不会去看。

还年福跪拜完后,就是大家比赛放鞭炮,在上厅,左右两边各站一人,每人手中拿着一挂鞭炮用烟头点燃,立即噼哩叭啦的爆竹声响彻云宵!一个接一个的点燃,有时两个人一起放太慢了,就四个人一起放。有的鞭炮大很长的,就用竹杆子挑着放。

不一会儿,整个厅里浓烟滚滚,火药味呛得人不敢呼吸。只听见鞭炮的响声,看不清人的模样。偶尔听到有人说:哇,他家的爆竹好响,好赞!他赚到钱了,该打更响的。

往往在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都在暗暗比较着,鞭炮响得最久的声音最大的,都是赚到钱的主,或是升官了或是生子儿子(孙子)的,要显罢一下。当然也有人比较低调的,不管怎样,每年都是那样的。

鞭炮放完后,大家就陆续回家准备吃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很多,有很多是平时吃不到的,只有过年时才吃得到的。

儿时的年味就在这轰隆的爆竹声中,在正月初一的出天方中。

正月初一早上,村里男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天方”,也就是给天拜年。全村的男丁都要集中在中间厅的厅前,在厅前的空地上给天拜年,四面八方上香叩拜,放鞭炮。 全村的男丁全集在一起。黑压压一片中偶尔有几片红色点缀,他们一起跪拜一起上香。

每个人,无论老少都是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新年好!”“恭喜发财!”在这个时候,全村人都在这里放鞭炮,这场面也是非常热闹壮观的。

出了天方后就是到族里辈份最高的,年长的长辈那里拜年。新年新面貌,无论是谁无论去年过得好与坏,苦与乐都全部抛开,今年我们重新来过,所以大家见面都喜笑颜开,春风满面,互相说着祝福吉祥的话。

小时候我们兄妹也会去给其他的老人或是叔伯拜年。每每空手去,回来时,手里口袋里塞得满满的吃的东西,有时还有香烟呢。别人给我们,我们不要。他们就会说:来啰,过年嘛,抽一根。我们就不好意思不接,接了回来后就全部交给父亲。

出了天方,给左邻右舍拜年后,我们就去外婆家出方,我们把去别人家拜年称:出方。在我的家乡初一是出嫁的女儿去娘家拜年的。无论什么事,都没有这个事大。

初一以后的日子就是姐妹之间互相拜年了,一般都是从大到小,不能乱的。乱的话心里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得到尊重一样。

正月里就是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日子。悠悠绵绵的岁月情,就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间绵延长久……

儿时的年味,还在正月初二的拜谱年中。每年的正月初二是我们村拜谱年的日子。无论天晴还是风雨天,不到七点全村的男子就全部要集中到中间厅来上香叩拜。

然后管理族谱的人会把族谱拿出来,添上去年村里出生的男丁和去年娶进门的媳妇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等资料,还有去年村子上的人做的一些大事记。

据说这谱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听父亲说前几年家乡各个姓氏都在修谱,我们姓氏族谱也修了,而接谱仪式很隆重。遗憾没在家中,没能感受到这一庄严神圣的隆重场面。

族谱是一个家族人物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华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因是小女子,也无甚大成就,所以至今不知我家族谱长得是舍样子,谱上又记载了何人何事。只能深表遗憾,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祝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家族兴旺发达!也祝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为社会大众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时代在进步,什么都在改变,都在与时俱进着!但儿时的年味刻在了骨子里,印在了心坎上。这些都是我的根,我的精神食粮!

#羽西✘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在祈盼祝福中

    小时候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过年!终于盼到了年三十。一清早,妈妈在做早饭时,会舀出一盆稠稠的米汤,下午用来贴对联当浆糊...

  • 儿时的年味|祝福

    晴朗的夜空,云朵安闲地睡在月亮边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吠,举目四望,马路上并没有行人,甚至连一片飘落的树叶也找不着...

  • 2019-01-10

    儿时的年味|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是一个小小的红包 带着长辈殷切的祝福和期望 被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塞进怀里 儿时的...

  • 儿时的年味|我在舞狮,你在比武

    儿时的年味,是除夕夜欢呼不眠的鞭炮声; 儿时的年味,是舞狮队挨家挨户的祝福声; 儿时的年味,是蓄势待发的少儿队热闹...

  • 儿时的年味|无忧的时光

    千回梦寐, 记忆翻飞。 嬉耍打闹, 懵懂无累。 日日祈盼, 儿时的年味。 窗花张张刻画团圆, 春联寓意平安顺遂。 ...

  • 齐帆齐微课:难忘的春节,不一样的年味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只要日历翻开冬天的第一页,便开始祈盼春节的到来,因为热闹而温馨的年味,是儿时的我心里渴望了整整...

  • 我儿时最浓厚的年味——盼

    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味?丰富的食品,喜欢的新衣,压岁钱,看大戏,满满的祝福,祥和的气氛,这些都是,但...

  • 儿时的年味丨最年味在儿时

    说起过年,最地道的年味停留在儿时。 现在说到过年好像没有那么有意思了,反而觉得很无聊,很没劲,对于...

  • 《黄土烙》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题记 儿时的年味 ……请客,吃饭;吃饭,请客...

  • 儿时的年味丨惦念故土,遥相恭祝

    儿时,天真无邪,期盼成长。 年味,欢天喜地,惦念不忘。 翻开记忆匣子,回味浓浓年味。 记忆中儿时的年味,总有妈妈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在祈盼祝福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vq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