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上学放学了就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先跑到灶房看看母亲作什么好饭。如果上中午吃面条就高兴的不得了!若要是蒸馍心里就凉了半截。
那时候,粮食短缺,蔬菜极少,油也少的可怜。真是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妈知道我爱吃锅里的面饭,对中午吃馍十分不感兴趣。在蒸馍的时候,就尽量想办法改变花样。不是蒸上一篦子油花馍,就是坐上一碗蒸辣子,有时,还在灶膛里烧上几个烧馍。
油花馍。先要将发好的面揉合好,擀成一个与筷子的厚的圆剂,在剂上倒些少量的青油,调上适量的盐、花椒粉,用面将青油与调料粘均匀,就作成椒味型油花馍。在此基础上,再加放点辣面,便成了辣油花馍了。然后用手捲成条筒,并将条筒捋平,刀切成四指宽的馍剂。一种是双手将馍剂整长理短,作成长方型油花馍。一种是把馍剂扶立圆规,作成圆形油花馍。捲出两种类型的油花馍,楞角分明,层理清晰;圆状有型,麻辣色艳,看相自然。出锅后馍白虚软,格外鲜美。加之,调料充足,吃起来特别香,热吃凉拉(零食)吃起来都很美,就再不用作菜了!特别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里,人们怕油花馍吃的多,费粮食,很少有家庭去蒸。而我们家人口少,条件稍好一些,也是隔好多天才蒸一次,而蒸下的油花馍基本上由我一个人都承包吃完了!在当时就算得上奢侈了。到了八十年代农业承包责任制,粮食大丰收,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蒸油花馍再就平常不过了。每当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乏了,饿了,吃个半晌,顺便就拿上油花馍,临时充个饥,填个肚再美不过了!
有时,蒸馍时,妈有意或者无意把面发少了一点,给篦子里留一点空隙。母亲就用窑头的福字大老碗,舀上半碗面,将食盐、花椒、辣面、蒜片、葱断放在一起,用开水一烫,进行揽伴均匀,坐在篦子的中央,与馍同时蒸上半个多小时,专门蒸上一碗蒸辣子,以面代菜。吃饭时,一家人围着饭桌,拿上刚出锅的热蒸馍,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夹上几筷子红辣子,就上麻而有味,辣而有度,味溢喷香的蒸辣子,真是美味十足,可口适胃,至今想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常常垂涎三尺。农家的蒸辣子只所以好吃,作法上由烫而起,通过烫把第一道食味鲜气先烫出来了,再通过坐在锅里,用大火高温久蒸,促使五味相融,便成为面食中的美味佳肴。如今,蒸辣子在饭店里把它叫作面辣子,己成为一种农家特色面食了。
有时,面发的多了,蓖子蒸不下。母亲就把多余的面,与盐椒和椒叶揉合在一起,圆成像沙包大小的烧馍,或作成耙齿馍(如今叫棒棒馍)放在灶膛里的两侧用火烤。烧烤出来的馍,黄而不焦,外脆内酥,别有一种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