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的告别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21:20 被阅读20次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告别,有同道间的告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有情人间的告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这些告别虽然伤情,还有相见的可能,只有死亡的告别,那才是后会无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归宿,不论你是帝王,还是百姓,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人还是难免一死。

    一、世上没有长生药

    秦始皇统一六国,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消除战争之患,其功绩超越三皇五帝,他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永享盛世天年。他尝试了各种方法,费巨资,派徐福载着童男童女,入海去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求仙人给不死之药。可是死神还是如期降临,在他外出巡游途中,在他没来得及安排接班的时候,死了。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情,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挣扎、抗拒、求神更是求生本能。

    我曾经在医院陪床,临床的老太的脑CT图显示,大脑已经大面积死亡,可是做女儿的不甘心,到庙里去求神,去找仙家消难,钱用掉了不少,却丝毫没有效果。

    死亡不可避免,只有安顿好灵魂,才能坦然走向人生的终点。贾平凹面对父亲的死亡时说:“父亲极不甘心地离开了我们,一直在悲苦和疼痛中挣扎,真希望他是个哲学家或者是个基督徒,能透悟人生。”

    参悟死亡,就能透悟人生。葛文德《最好的告别》用多年的研究,专业的思考,医生的角度,告诉我们,当我们临终时,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维持,应该追求生命的宽度,而不是无谓的长度。

    二、衰老是人生规律

    年长丈夫25岁的法国首相夫人整容了,虽然她无惧流言蛮语,不怕爱情老去,但她还是抗拒衰老的容颜,期盼用医术来还原年轻的美貌。

    为了抗拒衰老,社会上各种养生食品、养生运动盛行,各种美容、化妆、整容齐竞,现代医学不断探索搞衰老基因,希望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基因的手段来阻断衰老,但至今进展不大,衰老依然是人生无法抗拒的主题。

    没人喜欢衰老,衰老意味着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下降。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牙齿松动了、眼睛老化了,关节变硬了,腰酸背痛了。过程可以延缓,但无法终止。

    父亲打电话说腿疼得厉害,多年的糖尿病让他的腰脚时常疼痛,拍片发现既有腰椎肩盘凸出,还有骨刺,每天下午腿就开始肿胀,医生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吃一些舒筋健腰丸减轻疼痛。

    衰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任何人抗拒不了,有了冻龄的外貌,也没有冻龄的内在。我们能做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接受衰老,体会衰老,享受衰老,就像莫利教授说:“是个孩子时,就乐天做个孩子,是个聪明的老头时,就做个聪明的老头。”就像人间有四季,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明月,冬有暖雪,保持良好心态,每季都是好季节。

    二、生命的终点需要心灵抚慰

    托尔期泰在小说《伊万.伊里奇》中说“伊万不是快死了,而是病了,只要保持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然后就会出现非常好的结果。在经过长期的挣扎之后,他渴望有人能够像对待孩子一样地同情他,宠爱和安慰他。”这就是心理纾解和心灵抚慰。

    《相约星期二》的莫利教授患了渐冻症,上厕所、擦鼻涕、洗澡都得别人帮助,他说:“我是个独立的人,内心抗拒让人替我穿衣服,刚开始时有强烈的羞耻感,后来慢慢地体会出了乐趣,就像重新回到婴儿期,有人给你擦身,有人抱你,有人给你洗澡,这是一种无保留的呵护,是爱,感到是一种享受。”

    我的妈妈脑梗瘫痪在床,也是要喂她吃饭,帮她擦屁股,抱她洗澡,我也感受到妈妈闭着眼睛陶醉在其中的享受神态。妈妈既有成年人般地给予,又有孩子般地接受,父亲在照顾她的过程中感受到她的需要和绝对的信赖,让父亲觉得自己的重要价值。儿女的陪伴,夫妻的相伴,这是老人走向终点的最好方式。

    作者葛文德在医院里遇到很多临终病人,他们躺在重症临护室,全身插满管子,戴着呼吸机,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只有机器的声音和陌生护士的看护,最后受尽痛苦和折磨而去。

    人的求生欲望有时会战胜理智,当自己走到临终这一步,会要求医生采取一切措施挽救生命。有些子女因为爱父母,为了体现孝心,让医生采取一切措施,让父母能多活一天,多少钱也愿意,他们不知道重症室的父母心里是多么害怕、痛苦和沮丧。

    浙江大学医学院每一附属医院的医生陈作兵,拿到父亲癌症晚期的诊断书,请求各位专家会诊,结论是放疗、化疗、手术都无法治愈,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他决定将实情告诉父亲,父亲平静地接受了结果,主动放弃治疗,回家。

    他的父亲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种菜、会友、陪老伴,继续保有正常的日常生活,最后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中平静地离去。

    心灵的抚慰比过度的医疗更能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的副作用会使病人缠绵病榻,痛苦万分。放弃过度医疗,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所有人从容告别,了无遗憾地平静离去,使得监终病人活有乐趣,死有尊严。

    三、直面死亡是最好的告别

    “要死了,当然是爱罪,但能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能够付出,能够感觉到他人的需要,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莫利教授得了渐冻症,他接受现实,把死亡作为一门课程,把面对死亡的心加重历程,身体感受、人生感悟变成课堂内容,讲给学生听,指导年轻人解决人生的一切难题,他觉得这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告别。

    有个问卷调查,“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没有向暗恋情人表白,没敢辞职出来创业,没有好好孝敬老人等等,自己想做,能做,而没有做的事,是遗憾的事,做过的事哪怕没有好的结果也不遗憾。在人生最后阶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告别。

    《最后的读书会》中母亲患胰腺癌晚期,选择和儿子一起读书,两年中共同阅读了50多本书,母子间朋友式、师生式的对话,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对于无可挽回的事情,再多的遗憾也没有用,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就是最好的告别。

    直面死亡,就能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在最后的时刻,不要用消极的心态来等待,而应该用积极的姿态来付出,莫利用讲课、母亲用读书、陈作兵的父亲用做事,来使临终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四、学会死就是学会了活

    “一旦学会去死,也就学会了去活”。当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看问题的眼光就会不样,人生规划、追求、抱负会完全不同。

    生命需要爱,孩童时需要父母的爱,青年时需要老师同学的爱,创业时需要上司、同事的爱,年老时更需要爱人、子女的爱,人的一生就是爱的接受和爱的付出。

    我的妈妈已是监终病人,她说:如果生命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她会早晨起床做早饭,买菜做饭洗衣服,父母两人吃过午饭,她会睡个午觉,然后去村里走走,自留地浇水拔草,到了晚上,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一顿有荤有素的好饭菜,然后看看电视,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这样的一天,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一个平凡的一天,但是,对于瘫痪在床的妈妈来说,觉得是最幸福的生活。

    幸福就是那么简单,不是金钱、名声、地位,就是平平淡淡健康的生活。在死亡面前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才体会到生命真正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会无期的告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dg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