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丁与卯”如期相约。日更挑战第332天,原创千字文第359篇。
《孙子兵法》第四节“形篇”,提出另一个经典军事指导思想,可谓精彩绝伦。
具体论述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换句俗话解释,也可以理解为:先胜求战必胜,先战求胜常败。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释义】
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的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凭一介之勇,激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
这些就好比:能够举起秋毫,不能说其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
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善于把握战机,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了那些敌人,看起来就像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必胜无疑,他所战胜的其实只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首先确保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战机。
所以,那些能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盲目交战,而后企图在战争中侥幸取胜。
【解读】
《孙子兵法》读到此处,犹如醍醐灌顶,仿佛打通了“认知域”的任督二脉。
反复思忖,顿觉常人、高人、神人之所以天壤之别,确实因为思维不在一个维度。
01常人思维难成大事
每个人看似一样,实质上区别在于思维和认知,有时候真的就如大咖调侃那样——“比人与狗的差别都大”。
很多人鄙视自命不凡,也时常自嘲为凡人,所以按照常人思维行事。
其实,正因为如此思考,我们才泯然融入大众,不可能崭露头角,更难以取得高人一筹的成就。
举个生活当中的实例。
有人炒股票、买基金盲目跟风上,尤其是听信各种所谓的“大咖”分析,用所谓的“大众思维”去买卖,涨了就追容易被套,跌了就卖不得不割肉止损,妥妥地成了操盘手的“韭菜”。
但凡用逆向思维思考的人,在看准长期收益与合理预期的基础上,跌了就买、涨了减仓,长期持有、减少操作,反而都有不错的收益。
试想一下,如果真是那么有效的“赚钱套路”,那些所谓的“大咖”为啥不自己“闷声发大财”,而要弄得世人皆知呢?!
还有个“流行语”很值得玩味,尤其是背后的逻辑特别有趣。有人嘲笑一夜成名的人:“站上了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其实,那人必然是一头“异常聪明的猪”,视角独特、思维敏锐、行动果断,因为首先判断对了风口在哪儿,并且勇敢地站了上去,还挺住了“大风吹”……
那回过头来看,“猪”会不会回呛一句:“说这话的人,是不是猪都不如?”
02高人向来行事低调
《孙子兵法》中这段精辟论述,把低调做人诠释到了极致。
文中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而且这些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因为他们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去把握战机打败敌人,所以打胜仗就如石头砸鸡蛋一般轻松,以至于别人都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
这与“扁鹊三兄弟”的典故何其相似。
据《史记》记载,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更高明?”
扁鹊直言:“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自己最差。”
魏文侯好奇道“何出此言?”
扁鹊答:“大哥治病于未病,通过望闻问切,诊断隐患,事先铲除病因。所以名声不显,一般人并不知道他的高明。”
“二哥治病于病起之时,一般人就以为他只能看看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扁鹊补充道。
扁鹊最后说:“而我治于病情严重之时,用针刺、用猛药,救人于危重之时,所以大家都认为我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天下。”
这与“古之善战者”的道理如出一辙,高人往往无比低调,不显山不露水。
03神人力求先胜后战
神人,就如扁鹊三兄弟里的“老大哥”,擅长于塑造态势、顺势而为,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转机。
所以,先胜后战的神人,总是知彼知己,最后每战必胜。
而先战求胜的庸人,就如同“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难以取胜,甚至常常败北。
神人,擅长“先胜而后求战”,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
这两个经典军事指导思想,被视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所在。
其实,二者也存在内在逻辑:“先胜求战”方可“不战屈人”,“不战屈人”立足于“先胜求战”。
用几句土话来翻译:能打且打得赢,准备充足了再战,可以威慑敌人直接屈服;之所以不打仗就能取胜,是因为我方已经确保“能打胜仗”了。
因此,真正的神人,总是默默积蓄力量,然后低调亮相,出场立即震撼四方。
欢迎关注@丁与卯(全网平台同名),体悟生活哲理,留存时代印记。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欢迎互动交流!
齐帆齐年度进阶营第271篇,字数1966,累计45958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