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是如何看待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尤其是美国的顶尖学府哈佛大学里的教授是如何诠释中国的道家哲学的?想知道的话,就跟随哲学诗画一起了解吧!
老子的以柔克刚之道
想象你正在徒步穿越一座森林。这是一个极其美好的夏日午后,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洒在地上。望向远处,你看到一棵茂盛的橡树,它远高于其他树木,它是那么高,以至于你看不到它的顶端。距你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株很小的树苗,在大树的阴影下生长。奇怪的是,你会认为大树是强势的、稳定的、威风的,而小树苗则看起来脆弱又易受伤害。但是,当风暴来临的时候,森林将被大树上掉落的枝丫铺满。整棵橡树很可能无法承受强烈的风暴带来的疾风骤雨和闪电,最终,它会倒地。但是,小树苗却能保持完好,为什么?因为树苗可以随着风的变化而弯曲,它坚韧而柔软,当风暴过去后便能再次站立起来。正是树苗的弱点使它能够战胜风暴,繁荣生长。
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应该像森林里的橡树一样坚强而有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有说服力,基至强迫他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但是,在《道德经》里,有另一种施加影响力的秘诀。这种影响力源于对弱点中蕴含的能量的欣赏,并且将世界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应当知道,真实的能量是从理解不同事情、情境和人们之间的联系之中得来的,这些都来自于老子对"道"(这位教授在课上用the Way表述老子的“道”,个人认为不是很恰当。)的理解。小树苗正是因为更靠近“道”,所以最终获胜。但是,树苗只会在风中摇曳并且无意识地生长,而人类不仅能理解固有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创造新的联系,从而推动新的世界的产生。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是一位中国思想家,他也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我们不知道他生活的具体时代,基至关于老子是否是一个真实人物的名字也尚有争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奠基人而为人所知。但是,老子并没有创立道教。人们在回朔历史时认为老子是道教创始人,那是因为《道德经》中频繁地提到了道。
大多数听说过"道"的人会对它究竟是什么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在这里,为了更好的了解“道”,我们可以想象一幅中国的山水画——烟雾笼罩群山,山上有星星点点的树和偶然出现的、特别微小的人物一一从广阔的自然中寻求抚慰的朝圣者。这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道。
它一种外在的理想,我们需要以此复归和谐。与自然世界同步,才能够随遇而安,接近得“道”的状态是此时此地主动触发的。从老子那里我们获知,每个人都有潜质变得行事有效和有影响力。我们可以重新创造道,重归道。“道"对于老子而言,是一种原始的、无差别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此产生并复归于此。
“道”的几个层面和现实应用
同时,“道"会在许多层面上出现。在尘世的层面上,“道"近似于地面。想象一片从地面上生长出的青草,它不断生长、拔高,与"道"渐渐区别开来。这就是为什么比起成熟的橡树来,树苗更接近于道。当所有从地面上生长出来的植物枯萎,它们就将又一次回归地面,即道。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在宇宙的层面上,道接近于今天物理学家所说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在群星和银河系出现之前、在宇宙分化之前存在的东西,那时候宇宙中还没有时间和空间,万物都集中存在于一个高密度的小点中。正是在大爆炸之后,宇宙生成了一系列已然分化的东西,由空间、时间和因果定律所支配。
老子的理论还认为,在某一时刻,所有已分化的东西会重新回归于虚无空白,会重新集中于一个小点。但在最宏大而重要的层面上,《道德经》集中讨论了处在所有时刻的所有事物在分化出来之前从何而来。书中把“道”比作生养万物(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母亲。
宇宙万物在诞生之初都是温和柔软的,万物在最初出现时就像孩子一样一一就好像树苗和青草,它们是温和柔软的,因为它们仍然接近地面(道),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变得越发刚硬,并从其他事物中分化出来。我们越是把世界中的各事物看作彼此分化的,就越远离道,这是老子的核心点。我们越是把世界看作相互联系的,就越接近道。接近道,我们就能获得能量,获得观察世界的全景视角。我们无法使宇宙形成新的自然法则,但“道”并非仅仅关于宇宙层面发生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庸的层面,新的情况也会不断出现,而每一个新情况都像从“道”中产生的微缩世界。如果我们明白事物由“道”产生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仅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而且能够获得改变它们的力量,我们可以成功地获取新的交流契机、新的环境和对世界新的理解。当我们明白怎么实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是变得更像母亲,我们会为新的现实赋予新的生命。
(未完待续)
好,以上就是外国教授对中国老子以及《道德经》的部分解读。由于篇幅所限,今天只分享了其中的一部分,希望粉丝们能静下心后自己理解和领悟。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哲学诗画,更多精彩陆续发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