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晚年在鲁国
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去鲁之卫,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从卫国返回鲁国,孔子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孔子回到鲁国后,从政之心已淡,致力于删诗书定礼乐,教徒。
(一)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9·15)
乐正是指调整乐曲的篇章。《雅》、《颂》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二)
《史记》记载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论语》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稍有不同。
子曰:“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7·17)
“加”通“假”,给予、增加的意思。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论语》的记载,似乎孔子是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说的这话,但从整体上来看,似乎《史记》的记载更好理解。
(三)
晚年的孔子似乎也有郁闷的时候。有一次,孔子跟端木赐(子贡)聊天。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17·19)
在这里,孔子似乎确实有点道家的意味了。庄子是被认为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的。在《庄子·知北游》里,庄子曾经说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孔子也已经达到“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境界,他也不想说话了,但他的弟子端木赐(子贡)说,老师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四)
孔子甚至想移居海外。有一次,孔子就曾跟仲由(子路)说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冶长》5·7)
这次,大概孔子又有点郁闷了,想移居夷人之地。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9·14)
九夷是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粗野、闭塞,不开化。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不会觉得这些地方闭塞落后。”
孔子时代,周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称为诸夏。诸侯国之外的地方,被认为是闭塞落后,愚昧不开化。周朝时把东西南北的非周朝人,称为夷人(东)、蛮人(南)、戎人(西)、狄人(北)。孔子是想到东方去,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的滨海地区。
孔子的回答,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在君子面前,无所谓陋或者不陋,是一视同仁的;二是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后来,唐朝的刘禹锡在其名篇《陋室铭》中,引用了“何陋之有”,是取前一种意思了。原文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
晚年的一天,孔子想起自己周游列国十四年的经历,有点伤感。十四年的颠沛流离,既吃尽了苦头,也增长了学问。而那些曾以跟随孔子的弟子,特别是在陈国、蔡国时受难的弟子,也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论语·先进》11·2)
公元前489年,在陈国绝粮的时候,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颜回(子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仲由(子路)、颜回(子渊)等人先后去世了,此刻都不再门下了。
晚年的孔子,孤独、寂寞。
(六)
但是,晚年的孔子,仍然为国家大事操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岁时,齐国大夫陈恒,又叫陈成子、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夺取了齐国政权。孔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14·21)
《左传·哀公十四年》的记载是这样的: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三子即指季孙、孟孙、叔孙“三桓”。“三桓”专政,鲁政在此三家而不在鲁公。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国君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三桓”专权,已让孔子不可忍;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七)
晚年的孔子,精神确实有点不是太好了,甚至已经预感到时日无多。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7·5)
唉,我已经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是西周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开创了西周四百年的繁盛。西周建立后,武王封周公为诸侯而建国,建都曲阜。因为成王年幼,周公便辅佐他,而是让周公的儿子伯禽到了其封地。
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致力于以礼乐来教化人民。到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礼仪规范不再受到尊重和遵守。孔子的一生中,时时以周公为榜样,也许连做梦也梦到做出了像周公那样的业绩。但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孔子精气神已大不如前,甚至连做梦也梦不到周公了。
(八)
自己做梦梦不到周公了,凤鸟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孔子说,我要死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9·9)
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出现过龙马背负八卦图景象,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孔子为了恢复周朝的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但到晚年,也没有人重用他,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孔子感叹,可能不会再出现圣明的君王了,我也不会再得到重用了,我的理想也不会实现了。
(九)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季,四月十一日,孔丘死了。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说:
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哀公致悼辞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这一位国老,让我一人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
子赣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
子赣即端木赐(子贡),说:“国君恐怕不能在鲁国善终吧!他老人家的话说:“礼仪丧失就要昏暗,名分丧失就有过错。’失去意志就是昏暗,失去身份是过错。活着不能任用,死了又致悼辞,这不合于礼仪,自称‘一人’,这不合于名分。国君把礼与名两样都丧失了。”
孔子活着时你不征用他,死时却说这样的话,子贡对鲁哀公有一大肚子的意见。
(十)
那么,在弟子们的眼里,孔子是什么形象呢?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7·38)
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尚书·皋陶谟》记载说:“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大意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有才干但不马虎;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又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又善良。”《礼记》引《曲礼》也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人啊,为人处事在恭敬,神态要像若有所思般端庄稳重,说话时态度安祥,言辞合理、审慎,这样就能安定民心了。
这就是孔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