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其排在第7位,说他“利口辩辞。……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将其排在第5位,记载说:“有口才,以语言著名。仕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孔子的意思,产生这样的结果,不在于子我有利益欲,而在于他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
但是,与田常作乱的,并不是这个“子我”,而是另一个“子我”,即齐大夫、齐简公宠臣阚止。根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阚止有宠于齐简公,为齐执政,陈成子有点怕他。后来,陈豹当了阚止的家臣并取得了阚止的信任,阚止要赶走陈成子立陈豹为陈氏继承人。陈豹就告诉了陈成子,陈成子便攻打阚止。后来,阚止逃到丰丘并被丰丘人抓住,交给了陈成子,于是阚止被杀。最后,齐简公被陈成子拘禁。这一年的六月,陈成子在舒州杀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从此齐国由陈氏专权。孔子于是“三日齐(斋),而请伐齐三。”
《论语》关于宰我的记载只有5章,但都很有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弟子澹台灭明的字。可见,虽然宰予(子我)上学时,孔子对他印象不好,但后来对他还是肯定的。但是,宰予(子我)对孔子的评价甚高:“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一、“语言系”高材生
宰予(子我)是“孔子学院”“语言系”的两个高材生之一,而且排在端木赐(子贡)的前面。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11·3)
二、既往不咎
有一次,鲁哀公问宰予(子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子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3·21 )
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战栗,恐惧,发抖。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周朝首都在现在陕西,那个地方可能盛行种栗树,但种栗树的目的真有震慑人民的意思。但也有人说,周朝以栗树为土地神的牌位,不是为了使人民害怕。宰我说得不对,给孔子丢脸了。
但无论如何,孔子后来知道这件事后,也没再追究宰,只说了句过去就过去了吧。
这一章产生了三个成语: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子我)被人们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应当首先算他因白天睡大觉而被孔子大骂,成为千古骂人的话,孔子甚至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三观”。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5·10)
粪土,是腐土、脏土,有人说粪土之墙是古代用牛马粪和泥垒的墙。杇(wū),抹墙用的抹子,把墙壁抹平也叫杇,即粉刷、抹平的意思。诛,是责备、批评的意思。
宰予(子我)白天睡大觉。孔子无奈地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责备的?”似乎还不解气,孔子接着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态度。”
宰予(子我)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有观点认为,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认为宰予(子我)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牵强。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此章孔子责之已甚,甚为可疑。或因宰予(子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所以严辞以戒。又说,因宰予(子我)后来助齐君,排田氏,最终被田氏所杀,所以齐儒有诋毁之意,本章不是当时实录,是后来的《论语》编辑者从他处采来的。但钱穆对此也不敢确认。所以,我们也只能理解宰予(子我)确实白天睡觉而被孔子骂了。
无论如何,由本章演化出来的“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这两句骂人的话,流行了两千多年。
四、跳不跳井
宰予(子我)请教孔子时,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有人说井里有仁,那么作为一个仁者,是否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好在孔子没有被他绕进去。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6.26)
宰予(子我)问,如果别人告诉一个仁者,说井里也有“仁”,那么,是不是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呢?
孔子回答说,你傻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可以到井边看看,至于是否去求仁,还得视情况而定吧。如果井里有人,需要救助,可以想办法去救他,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你下去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出不来,还是不要亲自下去,而是想办法去救人吧。另外,君子可能被欺骗,但能明辨别是非,是不可能被迷惑、被愚弄的。
本章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一是“井有仁焉”的“仁”,有人认为是“人”的误写,说井里有人需要救助,仁者怎么办,下去不下去?但从整章的意思看,这里讲的还是求仁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井里救人这样的问题。
二是佛肸、公山弗扰叛乱,孔子曾欲赴之,仲由(子路)很不爽,宰予(子我)应当也不以为然。明知这两人是在叛乱,在做违背义礼之事,但佛肸、公山弗扰对孔子说,我这里有仁,你来吧。但孔子毕竟是圣人,终于没有去,所以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在《孟子·万章》篇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其道。”他举了一个例子: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困乏懒动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游开了,一转眼就便悠然不见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小人所欺骗,但是因为君子心中有大道,所以君子可以用合乎道理的事来欺骗他,难以用没有道理的事蒙骗他。“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是末道小技,君子偶尔受小人欺骗,实乃平常之事;道是人生遵循的信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
五、三年之丧失可以改
君子该怎样守丧?宰予(子我)曾经和孔子有过一场争论,把孔子气得够呛。孔子骂宰我“不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
曰:“安。”
“女(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17·21)
先说几个知识点:
第一,古人居丧,要守丧三年。古代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礼记·杂记》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左传·昭公十五年》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说:“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所以孔子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第二,钻燧改火是古代取火的方法。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马融说:“《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第三,“期已久矣”的“期”,是期限,时间;“期可已矣”的“期”,读jī,一年,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仲由(子路)》13·10)但有人认为,“期月”中的“月”是多余的。
第三,“新谷既升”的“升”,是成熟。另外,古人以食小米为主,“稻”是大米,古代北方以稻米为贵,居丧期间大概不能吃。
第四,“旨”用“脂”,指美味。
第五,古代居丧之俗规定的礼节很多,对饮食、居住、娱乐、服饰等都有规定,《礼记》中《杂记》《檀弓》《曲礼》《丧大记》《闲传》《丧服旧制》《问丧》等篇都有记载。如居父母之丧,其居处,起初“居倚庐,寝室苫枕块,不说绖带”,行卒哭祭之后,“拄楣翦屏,苄翦不纳”,过了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大祥后“居复寝”,待举行过禫祭礼,才可以回到床上睡觉。所以孔子说,“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
宰予(子我)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骂:“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大米饭,穿起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予(子我)说:“我心安。”
孔子骂:“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予(子我)出去后,孔子继续骂:“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礼记·三年问》说,三年之丧“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三年之丧”,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即“孝”的问题,正如有若(子有)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