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P12-15
我见:
第二学段(3~4年级)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我思:
今天阅读学段目标。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我重点摘录了第二学段的目标。因为今年正好教中年段。跟自己有关的东西要更用心更仔细的阅读与理解。
在学段目标这一部分,用了很多的经历或体验,对实践特别重视。在这个阶段中,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当然数感也是贯穿始终的。
我还注意到两个要点,一个是提出数学问题,一个是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与反思。
我们工作室这学期重点研究提出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这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会提问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老师有意识地教,有意识地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大部分学生一定不懂得提问。更别说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