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武仲,即臧孙纥,姬姓,臧氏,又称臧孙、臧纥,谥“武”,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鲁国大夫,封邑在防。
臧纥的母亲是鲁宣公夫人穆姜的姨姊妹。穆姜是齐国公室之女,臧武仲幼时颇受姜氏姊妹宠爱,长于公室。因为姜氏姊妹的缘故,臧宣叔废嫡立庶,立臧武仲为嗣。
臧武仲在成公、襄公时期任鲁国司寇,主掌刑狱,他为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所以孔子论“成人”时首推“臧武仲之知”。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14·12)
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卞庄子是鲁国卞邑大夫。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格,首先应当有臧武仲的智慧那样的智慧。
那么臧武仲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左传》对臧武仲有很多记载,体现了他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才能。我们仅举一例。
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甯惠子等人作乱,卫献公出逃齐国,臧武仲受鲁襄公委派到齐国问候卫献公。会见时,“与之言,虐”,卫献公言行粗鄙,傲慢无礼。臧武仲出来后连连摇头,退而告其人曰:“卫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亡而不变,何以复国?” 卫献公恐怕要永远流亡他乡了,他言语如粪土,流亡在外,仍然醉生梦死,不思进取,如此作为怎能归国复位?后来卫献公身边的两位辅佐大夫子展、子鲜听到臧武仲的话,立即来拜见他,臧武仲与他们谈得非常投缘,臧孙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卫献公不久必将重新返回卫国执政,因为他身边有两位贤大夫,他们对卫君忠心耿耿,不遗余力,值得信赖。后来卫献公在子展、子鲜的辅佐下终于返回卫国,应验了臧武仲的预言。
但是,在鲁国复杂的局势中,臧武仲也面临着艰难的境地,“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但终不能见容于鲁国,被孟氏以讨伐叛乱为名赶出鲁国,臧武仲先出走到了邾国。臧武仲有两个异母哥哥臧贾、臧为。臧武仲派出给了臧贾一只大龟,让他献给襄公,请求襄公允许他继承臧氏封地。但臧贾让臧为去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后来,臧纥回到防地,派人报告鲁襄公说:“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臧纥万万不敢谋反作乱,只是因我智力不够,致使发生许多误会。现在我请求鲁君念及我祖父臧文仲和父亲臧宣叔辅佐历代鲁君的功勋,保留臧氏世袭大夫的身份,让臧氏宗庙祭祀不断,后继有人,我情愿将臧氏采邑防城归还公室。鲁襄公同意了他的请求,让臧为继承臧氏世袭大夫之位。臧武仲失去封邑防城后,在鲁国已无立身之地,只能出逃齐国。
孔子后来对此事有评论。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14·14)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但从整个事件来看,鲁襄公已经失去了对国内政局的控制,任由季武子等人相互勾结,胡作非为,陷害忠良,而臧武仲是真正的受害者,他的诉求完全是正当的。孔子的评论则有失偏颇。
臧武仲到了齐国后,齐庄公准备封给他土地,他就来见齐庄公。齐庄公对他说起进攻晋国的事,他回答说:“您的功劳太多了!不过您却像老鼠,白天藏起来,夜里出动,不在宗庙里打洞,这是由于怕人的缘故。现在您听说晋国有了动乱就乘机出兵,一旦晋国安宁又准备事奉晋国,这不是老鼠又是什么?”齐庄公听了就没赏赐臧纥田地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说,趁人之乱而攻之,这是鼠窃狗盗的行径。臧武仲可能预料到齐庄公奖有难,有意以鼠讥笑他,使齐庄公不封给自己土地,以此保持与齐庄公的距离。后来,齐庄公果然被杀,齐国大乱。
孔子后来评述道:“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孔子说:“要做个智者确实难啊。像臧武仲这样有智慧,而不能为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而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就一心做这个。’这就是说做事要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
孔子认为,臧武仲虽然有智慧,但做起事情来,还是“作不顺而施不恕”,所以不容于鲁国。一是在为臧氏立后这件事上,要不要为臧氏立后,应当由鲁君决定,而臧武仲用让出防地作为条件,这等于是与鲁君讨价还价,是要要挟国君;二是立臧为而不立臧贾,是废长立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