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季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论语,描写了孔子和孟季以及孔子和樊迟的对话。讨论的话题就是“何为孝”。在孔子看来,孝:就是做到“无违。”即:不违背礼节。而这个礼节,专指对待父母的礼节。父母健在的时候,应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了,也要按礼节好好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对祭祀越来越不感冒,可是,父母还是对祭祀很看重的。在祭祀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追求心理上“安心”,仅此而已。所以,当父母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心思在祭祀时,如果不是太封建,建议还是顺之,以求得他们心理上的“安心”。
孔子在回答孟季的问题时,同时,也在间接的告诉樊迟,何为孝。而和樊迟的对话,更是对“无违”的明细解释。
不过,说到死后下葬之事,现在是“死不起”。一块墓地,动不动就上万元,而且产权才20年。这一般的老百姓,还真是死不起。而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活着的时候爱面子;死了,就更爱面子。看看墓地的价格一个比一个高,就知道了。如果活着的人不把死人的事办的风风光光,就会被冠以“不孝”之名。这谁担当的起啊?!
而从孔子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人死了,安葬的时候,就按照一定的礼节。祭祀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礼节。这样的礼节,被后人视为面子问题。所以,谁敢不风风光光的安葬死者?而商家就是抓住了世人的这种心理。据说,一个骨灰盒,批发价也就200块,卖给消费者,就要卖两万。这是什么利润啊?!而且还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讨价还价或者买一送一。
“死得起”,在我看来,也应该是国人幸福标准之一了。要想死得起,国家就应该墓地公益化。不要让老百姓最后死不起,尸骨遍野。
孝,应该。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无违”。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则论语,应该冠以符合时代的含义。
孟懿子,鲁国大夫。懿,是其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