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老师】注意!过分的恭维话是不能听的;责备他人则不宜过分!

【南怀瑾老师】注意!过分的恭维话是不能听的;责备他人则不宜过分!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3:59 被阅读1次

注意!过分的恭维话是不能听的;责备他人则不宜过分!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我们读历史,不可对古人要求得太过分。当我们想起古人的话时,再一仔细推敲,就发现有许多古人受了冤枉;那些被后世指责为奸的人不一定奸。但他为什么会弄得如此糟糕,为什么非要把命赌进去才算忠呢?因为他的处理有错误的原故。这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增加,才能把历史读通。

所以不必说现代人难做,古今中外一样都是做人难,既然生而为人,虽难也总归要做人的。

做人的难处,在于会有“不虞之誉”,想不到和过分的恭维会来。例如,一见面就说“你真了不起”,其实有什么了不起?说不定真的还起不了。尤其青年朋友们要注意,人一旦有了财富,有了社会地位,一切好听的话都来了,自己求不到的那些恭维也都来了。千万不要上自己人格修养的当!如果人家说你是圣人,你就自以为是圣人,那你就堕落了。人家恭维你,你就更应该反省,更要害怕,因为不实际、过分的恭维话是绝对不能听的。

“有求全之毁”,这句话是真的。社会上的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或者对某种位置上的人有特别要求的时候,批评的话非常厉害。尤其对一个圣人的要求,更是十全十美的圣人看人,凡圣平等,自己和他人都是平凡人;而社会上的人,对圣人的看法要求则不然。例如释迦牟尼是圣人,可是社会一般人看他,则不一定以他为圣人。有人会说,既是圣人,又何必出家呢?有人会说,当圣人不出家也可以吧?也有人会说,圣人一定要出家的。总之,你如果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他就要批评,这就叫做“求全之毁”。

恭维你的话,是靠不住的,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这么好,人家的恭维就来了;而诋毁你的话,却常常是求全之故。

孟子对于人情世故如此通达,他到底是圣人,我们大家为政治、为教育、为人、为己,这个毁誉的道理一定要懂。所以,责备他人,乃至责备古人,不宜过分,不过分就是不求全。

摘录自《孟子与离娄》

我们发现一个哲学,人做得再好,还是有人骂,而且骂得更难听。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没有绝对的善恶,因此孟子讲两句名言,“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就是说有些人特别恭维人,加油加酱地恭维,好啊,好得不得了!实际上没有那么好,不虞之誉,想不到的来了。可是批评人家却很刻薄,求全之毁,所以人生的道理啊就很难讲了。......

“矜一时之毁誉”,矜就是满足、骄傲,也是夸耀的意思。所以他说,人那么不聪明,非常可怜,为什么为短时间的毁誉而烦恼呢?一旦被这个骗住,你就不能做事了,你已经把自己套上一个绳子吊起来了。所以毁誉这个东西啊,是最可怕的。孟子也讲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批评别人容易,而且都拿圣贤的标准来批评人家。我的学生中有个人,几十年没有批评任何一个人,所以我很佩服这个学生。人是爱批评他人的,这个菩萨好不好?好呀,就是衣服塑得不对,这是“求全之毁”。“不虞之誉”,恭维太过了,有时候恭维人是靠不住的,其实他没有那么好,想不到的荣耀都到他身上了。所以人生要看通是很难的。

在佛学里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就叫做“八风”,实际上都在毁誉之中。利就是有利于我,衰就是倒霉。毁誉是广义的,称讥是狭义,扩大了就是毁誉了。所以你看这四个字,用起来是一个,为什么分开来四个呢?因为称讥的范围小一点,你我之间;毁誉是全面性的,社会之间或者历史之间。苦乐,不是苦就是乐。这叫八风。有个故事你们研究佛学的都知道,苏东坡学佛,自己觉得很高明,写了一首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给他那个和尚朋友佛印禅师寄去,佛印禅师打开信一看,拿起笔来写两个字,“放屁”,就把信送回去。苏东坡受不了啦,马上就过长江来看他。佛印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个是称讥。所以人啊都在八风里头转,《列子》这里也提到这个事,在毁誉里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注意!过分的恭维话是不能听的;责备他人则不宜过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wv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