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4期“旧”专题活动。
婆婆离世后,一直没有时间回老房子整理婆婆生前的物品。
先生放长假,我们回了一趟老房子。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台老式缝纫机。这台机器被搁置在阳台,上边堆满了各种杂物,默默地在角落里守护着过往的岁月。
我们清理掉上边的杂物,缝纫机露出了本来面目。先生用抹布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就像是在帮孩子洗脸,轻柔耐心,小心地一点点地擦拭。
擦干净的缝纫机表面依旧如新,棕褐色的台面光亮平滑,没有一丝损坏掉漆,下面的铁架是黑色铸铁做,很结实耐用,上面黑色油漆保留完好。
“把它处理掉吧!留着也没有用。”
先生却说:“先留着吧,这是母亲生前的珍爱之物。”
先生把机头抬上来固定好,试图转动手轮,竟然咔嗒咔嗒地转动起来,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虽然我的年龄大了,但是我还有用。
先生心中似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这台缝纫机,曾是婆婆的宝贝,她用它为家里人缝补衣物,用它记录了家的温暖和岁月的痕迹,同时也为这个家创造财富。如今,婆婆已经离世,缝纫机也失去了往日生机,但它依旧坚固地站在那里,见证着曾经岁月的点点滴滴。
先生决定把它留下来,让它有朝一日再次发挥作用。他想象着,当缝纫机再次运转时,那熟悉的咔嗒声,或许能唤回一些关于母亲的回忆,关于家的故事。
先生像对待一个故友,在家中的书房里为它找了一个位置,那里有温暖的阳光和宁静的氛围。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书房的地板上,缝纫机的影子也拉得老长,就像它的故事一样,穿越了时光的长廊,来到了现在。
先生说,在八十年代初,自己大概十岁左右。一天放学回家,家里便多了这台缝纫机。那年代里物质贫乏,这台缝纫机是姑姑从北京邮递过来的,当时费了很大周折 ,找了很多关系才弄到,很珍贵。
缝纫机,是个好物件。谁家要是有台缝纫机,邻居们都很羡慕。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家里就会时常传出咔哒咔哒地声音,随着咔嗒咔嗒声响起,一件件衣服被做出来,婆婆每天缝缝补补,总是忙至很晚才能休息。
那时孩子多,虽然有了缝纫机,但是布料却供应不上,不能每个孩子都有新衣服穿,只能给最大的孩子做新衣服,其他小点孩子就捡着穿,大孩子穿小的衣服改改,就成了小孩子的。先生为此很不服气,但是又没有办法。
先生是家里男孩中最小的,也是最淘气。小时他对什么都好奇,家里的收音机、电熨斗,都被他拆卸过,就想看看里边的构造。破坏性地探索,让他付出代价,为此没少挨训挨打。
缝纫机他也很好奇,想看看它是怎样把布缝在一起。每次母亲操作时,他都会在旁边观察。有一天终于没能忍住,趁着家里没人,他打开了罩在缝纫机上的罩子,他想研究一下。
他打开了缝纫机盖,想把缝纫机头从箱子里拿出来,可是只抬起了一半,就不动了,怎么弄也不好使,上也上不来,下也下不去,卡在了中间。当时头大了一圈,不会只抬了一下就弄坏了吧!
先生急得满头大汗,站在那里想着母亲操作的顺序,觉得没有错,可机头就卡在中间,怎么也弄不好,他又试了几次,依然文斯不动,盖也盖不上。
先生急得快哭出来了,先生越想越害怕,心想别是真让我弄坏了吧!爸妈知道了还不得把我打开花了。由于着急脸涨的通红,汗顺着脸颊流下来,在屋里来回走着,想着办法。最后他只能在上面盖了一些东西,想等有时间慢慢弄。
婆婆回来,很快发现了机器的异常,因为这是她的宝贝,她花了大几百买回来的,以后还要靠它贴补家用。
先生看瞒不住了,就主动的和婆婆承认了错误,婆婆还是很生气,结结实实打了他一顿,这是婆婆第一次打他,让他记忆深刻。
在当时的年代,这就是一个大物件,对于普通老百姓家的经济情况来讲,能买这样的大件物品是很不容易,不但花了很多钱,还托了关系才弄回来,如果坏了都不好找人修理,所以婆婆很生气。
婆婆走到机器旁边,把上边遮盖的东西移走,看见机器头卡在中间,婆婆试着抬了一下,机头竟然立起来了。原来没有坏,只是先生太小,没有力气往上抬,所以卡在一半了。
机器没有被弄坏,先生心里也没那么内疚了,但是从此先生收敛了心性,不再破坏物品。
这台缝纫机在婆婆手里立了大功,婆婆开始收揽加工的活,每天忙个不停。这台机器不光为我们做出了新衣服,还为我们的家创造了经济价值。
先生小心的抚摸着它的台面,就像在爱抚自己的母亲,小心轻柔。
这台缝纫机曾经的一针一线,连接着先生和婆婆关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