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以为很简单的内容,以为很容易的任务,交代完以后,觉得能够顺理成章的,顺利的完成。但实际上,孩子是没有听进去的,或者听进去后跟我们不在一个频道,无法转化为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你以为和我以为的差别。
今天是宋老师领读。昨天宋老师就有给我信息,在询问第2轮共读情况,说早晨送孩子去上学的时间,跟我们更多时间冲突。我把她当成普通参与者询问,随手回了:晚11点之前完成阅读打卡即可。
今天早上近7点,还没看到领读者发信息,查了一下领读表。才发现今天早上是宋老师的。想着她此时应该正在忙碌,快速编辑了一下今天阅读的内容引导语和一些资料发给共读群:
@所有人 各位尘客们,大家早上好[玫瑰]
11月8日,和小尘老师一起读数学课标第2轮第6天[太阳]
阅读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学段)P18-20
任务:在P18-20中,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一段或几段内容朗读。摘录最有感觉的关键词或句子,并写下不少于100字读后感。摘录+感悟,晚11:00之前在"跟小尘老师一起读吧"小打卡圈打卡后,一键分享到共读群。朗读可直接分享共读群[拳头]
并提醒宋老师她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
再次把领读者任务发到核心群,提醒其他小伙伴。才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这次参与领读的小伙伴,都是第1轮共读领读者,近两个月的相处,感觉大家都尽职尽责,所以我并没操多少心。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像今天这种突发情况才及时补救。其他时候还是比较省心的。基本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这也是我对活动的追求,就是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可以减少一些额外的时间成本。
今天阅读的内容是数与代数的第一学段。一拖一拉,晨读又变成晚读,而且已经11点多。我先做了一下摘录:
2.数量关系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摘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P19
第一学段的数量关系并不复杂,但教与学经常出现鸿沟。当然这个也可以理解,成年人接收一个不是很难的信息,都有一些问题。何况是爱玩的孩子们。注意力一分散,没有链接好,或者有锁链接,但没有持续的巩固,这些是很容易成为耳边风,风过无痕的。
数量关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后续学习都非常重要。抓住核心点,该加强的要加强,一定要沟通好你以为和我以为的联系,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