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一:正确认识“焦虑”
“焦虑意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上产生内在冲突,进而引发非理性的忧虑或恐惧感受。”——维基百科
首先,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任何人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是十分正常的。焦虑产生于忧患意识,忧患意识通常源于一种无意识的“假设”。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是“如果”,如果这样就会怎样怎样,如果那样就会怎样怎样,因为这种假设,人们会不停地担心,进而产生大量的焦虑情绪。
如果我长得不好看就会被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嫌弃;如果我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名牌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我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女(男)朋友;如果我开车出门可能遭遇车祸;如果我搭飞机出门可能遇到空难;如果我走路出门,可能跌了一跤之后再也爬不起来……
如果...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种“不确定”当中,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感到深深地恐惧和不安。当我们感受不安全或对自己无法理解、无法确认的事情感到忧心忡忡时,焦虑感便随之产生。无法控制、不能掌控的事情越多,其引发的焦虑感越强烈。
如果长期被焦虑情绪影响就会患上焦虑症。焦虑症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全球大约有5%的人患有焦虑症,也就是说大约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在人生当中的某个阶段患上焦虑症。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处于担心之中、焦虑不已。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是各种各样不确定事件的随机组合,你永远无法确认下一秒钟将会发生什么,除非它真正来临。事实上人们的担心大多数不会发生,即便真的发生你的担心也改变不了什么,焦虑产生于忧患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再“假设”、去掉“如果”。
招式二:先要确认自己的焦虑来源
“焦虑的生理现象挑战我们的认知,焦虑提醒我们:我们就如动物一样,是身体的囚犯,而我们的身体终会衰弱、败坏、消失,难怪我们如此焦虑。”——《我的焦虑岁月》by Scott Stossel
无论你是阶段性的焦虑还是长期处于焦虑之中,或者仅仅是担心或害怕某些事情发生,确定了焦虑的来源是十分关键的,是因为工作、子女、健康原因,还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你要知道你在害怕或者担心什么。
can't tell ,feel sad...焦虑有可能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如特定的情境、地点、人物或其他刺激源导致的;也有可能来源于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与严重的抑郁症有关;或者早期童年经历,如果小的时候经历过不幸,则更容易因缺乏安全感而保持高度警觉;
焦虑情绪会使我们经常感觉烦躁不安,可能会引发身体的不适应症状: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易怒和失眠,而生理性病症则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
罗洛·梅(Rollo May)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把焦虑看成一种威胁感。在所有威胁之中,最大的威胁就是死亡威胁和人的身份(基本价值)威胁。死亡的威胁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终结的那个点,人终有一死,对于死的恐惧和生的意义的探寻就会转化为各种形式的焦虑。
身份威胁则是伴随着极度物化的当今社会而产生的一种身份焦虑。人们渴求身份认同,希望获得别人的爱与尊重,因此不断地往自己身上贴各种标签:积极、乐观、才华、美貌、多金。我们赖以生存的是一个有“势力倾向”的“标签社会”,人们从来都是通过这些标签来完成对一个的评价的。如果你缺少这些标签,就会因此而产生深深的不适应症和焦虑感。
容易引起我们焦虑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信息焦虑,当你接触大量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焦虑情绪,会觉得不好的事情有一天很可能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再比如缺乏性焦虑,当别人拥有一样东西你没有的时候,比如比你好看、比你瘦、比你有钱、比你健康等,你会不自觉地因此而产生焦虑情绪;或者当你面临选择、感受压力的时候;过于担心某些疾病发生的时候;或者干脆就是不明原因,只是单纯的阶段性或生理性或周期性焦虑。
一旦明确了引发焦虑的原因,随着问题的解决,焦虑感自然随之消除。
招式三:确认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no zuo no die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天瑞》杞人忧天节选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和麻烦都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能力范围之内和能力范围之外。如果你首先知道了自己担心、害怕的是什么事情,那么你就可以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你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解决的,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解决,那么剩下的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你的担心没有必要;如果问题不能解决,那你担心也没有用,根本改变不了什么。避免针对你自己,排除了你个人的原因就事论事,会使你更加客观的进行判断。
所有问题在解决和无法解决之间,还有很多无法控制、无法确定的因素存在,大多数事情我们是不能确定的,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与其浪费时间在担心上,不如花一点时间考量一下最坏的结果,如果“最坏”的结果都没那么难以接受,这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你的忧虑。
招式四: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丹麦心理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曾经说过: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谓“当局者迷”,当你已经感受到焦虑的时候,你很难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通常会有认知歪曲或带有偏见的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进而影响判断。
大鱼总是要吃小鱼的呀~看向食物的小鱼就不会产生焦虑,而看向危险的小鱼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有人说保持警觉是好事儿,至少危险来临的时候还可以逃跑,但逃跑的小鱼也最终逃脱不了被饿死的命运。
当然不是说不要警觉,而是说适度保持警觉,如果整天生活在恐惧和惊慌之中,和杞人忧天有什么区别。
焦虑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焦虑的积极意义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可能导致我们受挫和焦虑,但这种落差同样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创造性和无限潜能。
适当的来点儿焦虑,可以让你保持创造力和活力,当一个人能够轻松的面对焦虑,并成功的走出来时,他的自我人格也随随之完善和成长。
招式五:减少刺激来源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要做到五蕴皆空。”——《佛经.心经》
焦虑症患者,通常是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会引发焦虑,哪怕是很小的刺激也会引发很严重的焦虑情绪。会使他们感觉到收到威胁或情绪紧张。
不同年龄焦虑症分布,数据来源:Calmclinic.com即便了解我们内心的恐惧是源于缺乏安全感,焦虑的产生来源于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通常也很难做到佛家所言的:“身心世界受自己掌控”,因为只有身心受自己掌控(心神合一)时,才会没有恐惧、才会没有焦虑。
虽然无法做到“五蕴皆空”,但至少可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一套完整价值观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心志坚定,免受外界影响。
或者,只是简单的减少刺激来源,也可以适度的减轻焦虑情绪。如:保持规律睡眠、少喝咖啡、规律饮食,均有助于稳定情绪;远离手机、电视,避免过度信息焦虑;多散步、多与朋友聊天、亲近大自然,便可以感受到生命如此美好,正如那首歌里所唱的:
“Don’t Worry, Be Happy!”
(本文仅为作者搜集整理,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参考资料:
1、《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Worry and Anxiety》by Dr. Rami Nader;
2、《My Age of Anxiety》by Scott Stossel;
3、《The Meaning Of Anxiety》by Rollo M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