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财气历来是男人难以绕过去的四道坎。为之辛苦为之困惑。也许走到人生尽头都无法把握好一个度字。 稍有觉悟的男人,即为上品。能尽享其乐而不为所害者,非圣人不可为。
酒的由来,在中国拜杜康为鼻祖。其实还有更早的。有考据说肇始于夏朝。西方则更久远了,希腊神话中就有酒神。也许此酒彼酒不一样吧。总之,酒的称谓久矣。
第一个尝试酒的滋味的人一定有大无畏的勇气。尽管我饮酒也无数次了,但是真的不能说喜欢。我想,只要感觉不麻痹的人,那种浓烈的刺激确实没有任何快感可言。俗话说一人不饮酒,不理解那些铁杆酒徒嗜酒如命的内驱力是什么。
也许与 传统文化中,赋予酒更多的象征意义有关吧。
但凡男人都有英雄情结。酒量大小往往视为够否“男人”的标志。水浒中的好汉无一例外地都是海量,武松打虎若没有之前的十八碗酒,就不够阳刚。李逵若不嗜酒如命,则配不上黑旋风的豪侠。鲁智深若不大醉,镇关西之死就不能说精彩。关羽若温的是一壶水,则显不出斩华雄之英武。因此大碗喝酒自古就和英雄气概划上了等号。
马背民族尤以擅饮为能是。北方风俗受此影响。江南人不幸酒桌上遇到北方汉子,往往未饮先怵三分。科学解释了酒量大小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体中酶的含量不等。非北方人更能喝更英雄。而是剽悍的民风使然。其实,逞勇斗狠式的喝酒不仅见诸北方男人。体格稍逊的南方人也不落下风。三国中江北来使蒋干就是被南方小白脸周瑜狠狠地灌了一回,周瑜不惜一醉,不仅计赚曹操两位水军都督,而且成功扭转了整个战局。
古时候征伐之前大多公开喝酒:一干人等,列队、口号,旌旗猎猎,鼓乐将将。或陶或瓷大碗高举过顶,一气喝干,摔碎酒具,以壮行色。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悲壮。当然也不排除酒壮怂人胆的嫌疑。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那几近浪漫的英雄主义气概了。
現代军队虽少有征战,但酗酒之风愈烈。学校中曾经请来过军训的教官,个个都是脚踢东西拳打南北的高手。小小士兵也都豪气干云,长官令下,如猛虎下上,大有见谁灭谁的气魄。
而文人喝酒更多一层况味——”借酒“。
借酒助兴最常见。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大醉书狂草。文人创作讲究灵感,三杯两盏下肚,脸红耳热之际,胸中情怀蠢蠢勃发。兴之所至文思泉涌,龙行蛇舞天马行空。作品出炉,惊天地泣鬼神,奇思妙想鬼斧神工。试想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手可揽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逸兴遄飞的诗句,一定不是常态下的李白敢想象的。
借酒助兴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兰亭集序》描写的场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山那水那景!此刻,“群贤毕至,长少咸集。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啧啧,多么优雅浪漫的一群人啊。酒至三巡,文至情深。率性而言,随心而为,放浪形骸不知老至将之。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借酒消愁也是寻常的。文人最是多情,寡情的文人简直没法活下去。举杯邀明月,抽刀断水流想必是李白孤寂苦闷后喝高了干的囧事。集三两故交知己,寻梧桐清秋深院,秉影影绰绰暗烛,诉凄凄惨惨戚戚,听点点滴滴冷雨。理由多了去了:或山东兄弟,或渭城辞别,或思乡万里,或晓风残月。总之为了人生不得已不得意者居多。酒逢知己,直喝到不知酒醒何处。那情形,末日来临莫过如此吧。
现代影视作品的导演也大凡依循古人的套路:有了情感上的纠葛,酒吧饭馆里,一通狂饮。失意一方不醉不罢休,有人按住瓶子不许再喝。最好再安排个角色,勃然作色,抽上一个大耳光。最后情未了,人依旧,和好如初。实际事情远没有那么严重严重,红尘滚滚仍如斯,不废江河万古流。等明天太阳升起,日子照样还过得下去。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忧愁与酒没有瓜葛,大愁不必杜康,借酒作态而已。
意在酒外,则是借酒又一案例。 古往今来借酒做成大文章的例子不可胜数。鸿门宴上,饮酒意在舞剑,舞剑意在沛公。曹操煮酒论英雄,意在试探刘备的胆识。韩熙载的夜宴是为了露拙给梁武帝,给对手一个酒囊饭袋的印象以保全身家性命。晋代七贤隐身竹林。食五石散,散发裸行彻夜狂饮。实际是迫不得已,借酒卖傻躲避迫害。图东山再起。
现代人亦深谙此道,很多目的都是在推杯换盏之际达成。生意场上如此,官场更如此。偶尔参与此类酒席,惯有低三下四,曲意逢迎者,弃人格如敝履。不忍卒睹。曾经和官场上的朋友聊到喝酒,大多告知身在江湖心迫不得已。想想也是。
《菜根谭》中说到”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我认为这才是令人低回的境界。但是能做到者寥寥。
第一次从喝酒中尝到快感是喝倒了父亲的同事。父亲几乎滴酒不沾,而父亲的同事是有名的酒鬼。记得有一年的端午节,父亲的同事下班经过我家,非要父亲陪喝不可,我当时读高中,怒从中来,八两白酒,当时喝爬下了他。之后再也不强迫父亲陪喝了。印象最深的醉酒是刚上班那年,学校运动会后,校长鼓动我陪新来的副校长。吐到半夜,只剩下肝胆没有出来,差点瞳孔放大。半夜起来打吊针。想起来真是后怕。
按 医学的 结论,除了舒筋活於,饮酒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从社会学的调查来看,因为饮酒带来的伤害触目惊心。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对伏特加实行国家管制,美国二十世纪初曾实施酒禁。中国汉代曾经重罚无故群饮。
古今中外饮酒不绝自有其道理。
本文由城外的阳光sun创办专题【精选好文】推荐。
本文编辑:阿斌bin
专题主编:城外的阳光su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