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行走河南教师读书会简友广场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解的证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解的证据

作者: 蒲公英_0477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06:07 被阅读0次

    文/梁树丽

    读书

    杜威问全班学生:“如果在地球上挖一个洞,你们会发现什么?”没有人回答,他又问了一遍,教室里还是一片沉默。教师打断杜威教授:“你的问法不对。”她转向全班学生,问道:“地心的状态是什么?”全班学生一致回答:“岩浆。”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换一种方式提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回答起来也相当容易。

    当然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理解的思考,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对他人做了最正确的表达。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叔家的兄弟喜得儿子,我们问孩子的名字的时候兄弟告诉我们叫“梁乃栋”,然后我兄弟又问我英文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我突然就断片了,我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他很着急,我也很着急。

    说实在,我很蒙圈,我脑袋里只想着一件事,我们起个名字和英语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扯到英语上面,难不成孩子还有英文名字?兄弟看我还是一脸懵,他对我的“愚笨”有点小不满意,最后他很无奈地给我说了一句“我乃栋梁”,这里面“乃栋”是名,“梁”是姓,英文的叫法是“乃栋梁”,中文是“梁乃栋”。

    他这样一解释,我们恍然大悟,果然研究生毕业的兄弟就是不一样,连给孩子起个名字

    我家先生姓“李”,我姓“梁”,所以我们给孩子取名字“李栋梁”,你看这个多简单,通俗易懂,没想到兄弟家孩子名字里也有“栋梁”这两个字,有点意思。

    但是这个故事放在这本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提出问题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为什么换了一种方式提出问题,我们反而不能理解甚至不会回答了呢?这里面就牵涉一个灵活运用的问题了。

    比如我们在问候的时候通常会说hello,但是我们换一种How is everything going的时候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也是问候的一种表达形式,那么他们并没有理解问候的表达形式。

    那么什么是理解的证据呢?

    1.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理解?

    2.哪些可以作为理解的证据?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获得理解的证据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开发能激发迁移的评估:判断学生能否明智地、灵活性、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做”的能力。

    说的更简单一些,我们课堂上给学生讲过了知识,我们以为学生理解了,其实这是我们的误解。但误解并非无知,它只是在一个新情境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好地理解了学习内容,当然这个理解只是从测试和课堂讨论中体现,但是我们让学生针对理解的问题去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时候才暴露学生对我们讲过的知识点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比如我们这次英语期中考试的书面表达是让写An unforgetable experience(一次难忘的经历),但是很多学生无从下笔,其实我们在第二模块Experience中讲过,只是第二模块我们练习的是现在完成时,而这次考试的作文让用一般过去时写,很多学生就不会了。

    所以理解的证据中的“证据”就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如果学生做不到这些,那就不能说他们理解了。

    当然我们以前对“理解”的看法是存在偏颇的,也就是说我们误解了“理解”的真正含义,但是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误解对于教师来讲非常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这个误解本身也是一种尝试性的,看似有道理但是却不成功的知识迁移。

    所以我们以后不要只是一味责怪学生没有明白,我们很多时候会自以为讲得清楚,而事实并非如此,但如果我们只是在讲,而没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没有和“我”结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生也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不是理解。

    Tell me, I may forget; teach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所以当学习和“我”结合起来,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才是对所学的真正的理解,而会“迁移”就是理解的证据。

    在阅读的路上,我们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把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解的证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mn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