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王婆婆终于走了

作者: 今年九十岁 | 来源:发表于2017-07-14 22:09 被阅读735次
    7c.jpg

    今天,王婆婆终于走了。

    王婆婆是早上7点多去世的,享年101岁。

    大家称王婆婆的小女儿作张妈。一晃几十年,张妈也是快80岁的老太太了。

    听到鞭炮声,街坊邻居赶去帮着料理后事。本来照例是要劝几句“节哀顺变”的。但王婆婆这样高寿,大家只说;“顺头路,是红喜事。”

    张妈正给王婆婆换衣服,喘着粗气说,“我这个妈真会享福,连死都不让我多休息一天。”

    是啊,如果头天晚上走,张妈不就可以少守一天灵吗。大家说,王婆婆果然会享福。

    王婆婆一生虽未大富大贵,但好在生了三个女儿。虚岁70那年,老伴走了,女儿见王婆婆因为“老风湿”腿脚不便,便轮换接她到家中,百事不让干,好吃好喝伺候。三个女儿先后都被评为当地“孝亲敬老”典型。

    但王婆婆最喜欢在张妈家。其他两个女儿家都是万人小区、高层电梯房,小区里车多人多岔路多,王婆婆一个人不敢下来,女儿还没退休,没时间一直陪她。张妈退休早,在家带孙子,住的又是老小区、五层楼房的一楼,王婆婆自己能进进出出。

    两个女儿无奈,只得给王婆婆生活费,让她长住张妈家。

    在家里,王婆婆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电视。她拿着摇控器,遇到哪个台播《西游记》就停下来看,放完了再找下一个播《西游记》的台。

    王婆婆耳背,把声音放得震天响,自己搬个椅子贴在电视机跟前看。几次把睡午觉的重孙女吵醒了,小姑娘哭得声嘶力竭从床上爬下来找张妈,大家才知道。

    张妈劝王婆婆把电视声音放小点。王婆婆后来就看“默片”,边看边喃喃自语。张妈留神听,原来王婆婆是在替剧中角色着急,说的是“唐僧,那娃娃是妖怪,救不得”,或者“不急,你徒弟要来救你的”。

    张妈说给老伴听,两人又好笑又伤心。

    天气晴好的时候,王婆婆总是搬个旧藤椅坐楼下门洞里,见人经过就问:“几点了?”

    大家掏手机的掏手机、看手表的看手表,好声好气告诉她,有时也停下来和她聊几句家常,无非是“晒太阳呢”“乘凉呢”之类的话。

    时间长了,大家就不掏手机不看手表了,也不停下来,随口估摸一个时间告诉她就匆匆走开。

    张妈在楼上晾孙女的尿片时看到了,就对王婆婆说,“妈,您又不上班,天天问时间做什么?”

    王婆婆支吾一会,没说出个子午寅卯来。

    张妈去商店给王婆婆买回一个电子钟,塑料的、圆形、大红色,无论什么时候按一下按钮,都能听到一个甜美的女声报时,精确到秒。

    王婆婆后来就抱着这个钟坐藤椅上,有人经过,她就按一下按纽,再告诉人家,“四点二十三了。”

    邻居家的孩子上到初中时写作文,说,“时间如白驹过隙,门洞里的王婆婆已经换过5个电子钟了”——当然,这已是后话。

    张妈又和老伴商量,想起后面一栋楼有个李姐,家里也住着70多岁的老妈。张妈便带着王婆婆去李姐家,李姐和李姐的妈都很高兴。

    张妈和李姐商量好,只要天气好,或者送王婆婆去,或者李姐的妈来,让两个老人一起说说话。

    此后,张妈家的邻居经常看到,门洞里两个老人奇特的聊天场景:一个说《西游记》,一个说《五女拜寿》,风马牛不相及,各说各话,却相谈甚欢。

    可惜好景不长,两个老人只相处了两年多,李姐的妈就去世了。

    王婆婆好生伤心,特意让张妈扶着去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回来后,好久没下楼,连看《西游记》的时候都没精打采。

    张妈正在发愁,却听得一个好消息——小区附近的旧厂房要改办一个养老院。

    一有时间,张妈就带王婆婆去看正在装修的养老院,边看边对王婆婆说,“妈,您看环境多好,离我们也近,又有老朋友一起玩。”

    王婆婆也觉十分新鲜,答应去试试。

    半年后,养老院张灯结彩开了张。居然生意十分好,200多个床位住得满满当当。张妈听人说,再想进去,还得找关系才行。

    张妈领着王婆婆去看的时候老人们正在吃饭。

    有几人一桌围着吃桌餐的,老人们大多默默无语、慢条斯理吃着,也有几个老头老太较活泼,粗声大嗓,边吃边说。

    靠墙还有一张长条桌,后面坐着一排老人,每人面前一个饭碗。一个身穿制服的护工,坐在带轮子的椅子上,“滋溜”滑到一个老人面前,喂一口饭,再“滋溜”滑到另一个老人面前,喂一口饭。如此反复循环。

    张妈看到那护工几次忘记换勺子,一把勺子喂了好几个人。胃里一阵犯恶心。

    王婆婆则看到护工挖了一大勺饭菜塞到一个老头嘴里,老头来不及咽下,都吐在胸前的兜兜上——那一排老人,脖子上都系着和重孙女一样的涎兜兜。

    回家后,张妈就对王婆婆说还是算了,您现在还能动,再说养老院的饭菜看起来就清汤寡水,妈吃惯了重油重盐怕是不习惯。

    王婆婆连连说,也是,也是。

    虽然不去养老院住,但王婆婆很愿意去养老院溜达溜达,找人说话。时间长了,就和老人们渐渐熟悉起来。

    回来就一五一十说给张妈听:可怜见,老了不是人呐,刘姐整天穿着纸尿裤,屁股长满了大痱子。吴姐家没钱,家人都给她穿开裆裤,走近就一股尿骚味儿……

    也有高兴的时候。有次和老人们一起说起孩子们,有人说是被儿女送来的,也有人说是自愿来的。王婆婆大声说,我小女儿家就在隔壁,但她硬不让我住养老院,怕我不习惯。

    那天,张妈刚刚和儿媳在电话里拌了几句嘴。孙女大了,在外工作的儿媳想张妈老俩口过去带孙女上学。张妈说身边跟着王婆婆,实在走不开。媳妇就说,家附近不是开了养老院吗?

    张妈回说,我管我自己的妈,你也该管管你自己的娃。

    后来,张妈倒底没去带孙女。孙女回到儿子媳妇跟前上学,有时打电话来对奶奶说放学了没人接,肚子饿,想奶奶做的鸡蛋软饼……

    张妈听了,几次半夜睡不着,爬起来拿着孙女的照片抹眼泪。

    到了给王婆婆做80大寿的时候,三对女儿女婿6人只剩下4人,孙子孙女孙女婿孙媳妇重孙子孙女坐了一大桌。

    大家给王婆婆的寿礼堆得一满桌,还包了好几个大红包。

    可王婆婆想到走了的一个女儿一个女婿,就高兴不起来。

    春去秋来,王婆婆在养老院的朋友老的走了,新的又来了,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王婆婆巍然屹立,成了养老院一道固定的风景。

    人们看到,和王婆婆说话的老人从比她大10来岁,渐渐变成差不多岁数的、小上10来岁的……有次王婆婆回来告诉张妈,今天竟然和一个比她小30多岁的婆婆说了半天话。

    待到王婆婆做90大寿,子辈就只剩下张妈夫妇了。王婆婆死活不肯做寿,说自己“命根子硬,老伴和孩子们都走到前头,没什么意思”。

    张妈夫妇俩劝,“莫瞎想,是您老人家的福气。”

    王婆婆拉着张妈的手说,我是有福气,生了你这个好女儿。等过了寿,我还是去养老院吧,你去带孙女,有时间再回来看我。

    张妈和老伴对个眼神,答道,好。

    90大寿那天,分散在各地的孙子重孙子回来给王婆婆做寿。尽管,王婆婆根本就认不清他们。她也吃不下什么东西,才坐了一会,就喊头晕。

    第二天,王婆婆中风被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了一段时间还是偏瘫在床了。

    王婆婆一张嘴,口水就流下来,说话也含糊不清,张妈听了半天才弄明白,王婆婆说的是:女儿,你再辛苦几年,我也拖不长了,就别去养老院吧。

    张妈红着眼睛,答应了她。从此,张妈就被王婆婆“栓”在家里,不能窜门子、不能走远,连老伴感冒住院都只得叫儿子请假回来照顾。

    王婆婆再也没下楼,白天大多数时间在床上半睡半醒,精神好时就让张妈抱到轮椅上歪着头看《西游记》。她不喜欢的纸尿裤也穿上了,涎兜子也系上了。瞌睡睡得日夜颠倒,经常夜里嘶声叫,吵得楼上楼下都听得见,张妈俩老迅速地憔悴下去。

    大家都纳闷,性子那么好的王婆婆怎么病得糊涂了,一点不知道心疼自己女儿。人们说,果然人越老越自私,只顾自己了呢。

    一次,王婆婆因为“说”的话张妈猜几次都不对,她用剩下的好手,抓到一件东西就往张妈身上扔——打得张妈脸上肿起来——那是张妈新买给王婆婆的电子钟。

    张妈大叫,“妈,你再不走我们都要被你折磨死了。”

    张妈的话一语成谶。

    没过多久,老伴突发心肌梗塞。等120来的时候,老伴对张妈说,你得狠狠心,不然都被妈拖死了。话说完,老伴就闭上了眼。

    家里只剩下母女俩。张妈一个人给王婆婆翻身、帮助解大小便、洗澡,几天忙下来浑身酸痛。

    张妈想到老伴临走时说的话,狠下心来对王婆婆说,“妈,你去养老院吧,我实在没办法了。”

    王婆婆闭着眼,一行老泪流下来,什么话也没说。

    95岁的王婆婆终于住进了养老院,张妈则去了儿子儿媳家。

    张妈经常打电话到养老院,可是王婆婆耳背得厉害,听不清她的话。张妈只听到话筒里,呜里哇啦,完全不明白说的什么。

    几个月后,张妈夜夜惊醒,实在不放心,回去看王婆婆。

    张妈悄悄走进王婆婆房间,乍见之下,完全认不出自己的妈:王婆婆盖着被单的身体,在床上只浅浅一个突起,头发已剃光,双手双脚被绷带缚在床上固定,嘴唇干枯得起皮,两眼发直,不知在看什么,一只巨大的绿头苍蝇盯在额上,悠闲地搓着前脚。
    张妈哭着叫来护工,又去找养老院负责人问罪。

    负责人说,老人大都神志不清,糊里糊涂,我们人手又少,不给剃光头、不少喝水、不捆住手脚,怎么忙得过来?

    张妈气得当即就办出院手续,找来几个人把王婆婆又搬回了家。

    母女俩温馨的日子很短。

    没过多久,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就经常听到张妈白天黑夜吼王婆婆:
    妈,你怎么还不死啊!
    妈,你再不死我都要死了啊!
    妈,我要先死了,你怎么办呐!

    王婆婆有时急了,就用一只好手捶自己的头,嘴里含糊地说,怎么不死,怎么不死……又把新电子钟举到张妈面前,说,你砸死我呀。

    张妈瞄一眼,说,妈,你真想死总有办法,别害我了。

    张妈对来看王婆婆的孙子重孙子、亲戚朋友们说,她长年睡不好吃安眠药,可以攒着呀;家里绳子、刀子都没收着,电视里不还有人咬舌自尽吗?怎么她就没办法死呢。

    大家听着,都不敢接话。

    冬去又春来,王婆婆竟然要迎来100岁的生日了。因为没法坐着吃饭,长年睡床上也穿不了衣服鞋子,孙子辈重孙子辈们陆续回来看王婆婆,把红包交到张妈手上就走了。

    正日子那天,张妈给王婆婆做了鸡蛋长寿面,一根根喂给她吃,又把红包一齐拿到王婆婆眼前给她看,说,妈,你活的这辈子比多少人都值了啊,就看你死修得怎么样了。

    可是,显然王婆婆只修了生,并没有修死。最后的日子,水米不进,却就是咽不了一口气,人清清醒醒苦熬着、受着,硬是折磨了一个多月,把张妈也拖得去了半条命,才于今天早上,断了那一口气。

    孙辈重孙辈、亲戚朋友都来送王婆婆。在殡仪馆里,人要进火化炉前,工作人员让家人看最后一眼。

    张妈掀开盖在王婆婆脸上的布,看着折磨了自己半辈子的亲妈。

    爱的、恨的、怨的话母女俩都说了太多太多,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张妈低低喊了一声,妈——我总算是把你先送走了,就挥手让工作人员推走了王婆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王婆婆终于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no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