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腐是徽菜中的经典菜肴,徽州区域做毛豆腐的地方很多,屯溪,休宁、歙县等各地众说纷纭,每家都说自己的毛豆腐是最正宗最好吃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徽州有三个区域的毛豆腐最有名,一个是舌尖上中国拍摄的休宁方氏毛豆腐,一个是歙县深渡码头的深渡毛豆腐,还有一个是呈坎的罗氏毛豆腐。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聊聊的是呈坎的罗氏毛豆腐。
说毛豆腐之前呢,先跟大家说一下关于毛豆腐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说法呢,是徽州由于山区生活比较艰苦,吃不完的豆腐就切成小方块,然后撒上少许盐盐制一下,放在太阳下或是木炭上烘干保存。 由于气候比较湿润几天后长出了雪白的绒毛,不舍得丢弃,于是试吃后觉得味道挺鲜美的。由于是豆腐上长毛便取名“毛豆腐”。
毛豆腐既然是发酵之后的豆腐,那么在制作工艺上,还是离不开豆腐。徽州的六月黄黄豆和山泉水,是做成好豆腐的关键。而自制的发酵酸水点卤就是做豆腐为什么长这么长毛的关键,虽然酸性物质同样可以让大豆蛋白凝固,但是秘制酸水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其中的微生物随着点卤流入,像种子一样被埋进豆腐中。
磨好的豆浆煮沸后经过冷却表面形成了一层皮膜——豆浆皮,这层皮是豆油形成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做毛豆腐必须要经过脱脂去油这一道工序。工人们用长竹签等工具捞出后挂在竹竿上使之慢慢地干燥。这就是徽州另外的一个名菜:腐衣肉圆汤了。
晒豆腐衣把做好的豆腐切成标准的一小块,放在竹条上,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赋予它新生命了。虽说是交个时间了,中间的温度 控制还是很重要的,我曾经去过多家毛豆腐的工坊,这个环节都是大家仔细控制的。要采用蔑片架空自然发酵,毛豆腐要求的室温在12℃左右时需要发酵一周,才能长出细软的茸茸白毛来;如果室温低于8℃,则要采取加温措施。如温度太高,发酵过快,做出的毛豆腐很快就会变质,所以原来一年中五、六、七、八这四个月是不能制作的。尤其是夏季桑拿天里,老一辈人就不再做毛豆腐了,因为温度过高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现在技术改进了,有空调控温基本全年都可以做。
再来解释一下大家关系的比较多的问题:这层毛到底是什么?
毛豆腐的独特处就这层毛,营养也在这毛(有益菌丝),在于菌丝的细毛上还天然的生成一种类似黑点的孢子,是一种自然结种带有粘性孢子,其营养价值最高,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看似很简单的发酵过程,也只有在徽州特有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才会长出这种细长绒毛。豆腐在慢慢发酵过程中,由于温度、盐料、配料、发酵时间长短不同,制成的毛豆腐会出现白色、黄色和灰色等不同的菌苔毛,根据不同的毛色,毛豆腐被分为蓑衣毛、鼠毛、虎皮毛、兔毛。毛的长短,颜色的差异,除了豆腐本身质量的优劣外,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温度的调节。
毛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道特别鲜美可口。煎好的毛豆腐表面呈金黄色,再以葱、姜、盐及辣椒酱等佐料,入口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唇齿留香,吃时别有一番情趣。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过去好些摊户,还边煎豆腐,边敲竹板,嘴里还哼着徽腔小调:“竹板响,喉咙痒,夹(吃)三块,六分洋(钱);一怀酒,真舒畅。”现在在歙县深渡码头,徽州古城内,还有一口平底锅,大家一起围坐,不论认识不认识的,吃上几块毛豆腐,聊聊天,再散去的场景。
在这种氛围中,是不兴有富贵贫贱之说的。比如说酒,就算你在正式的宴会上喝的是茅台,在这里也只有一瓶啤酒或者小瓶二锅头。就算你衣着光鲜,西装革履,可你边上或许就有一位刚干完农活,满身汗味的庄稼人。数双筷子一齐伸向一只铁锅,一起领略一种徽州小吃的味道。现在想来,毛豆腐摊子给我更多的感触就是这种朴素的人文情怀。
毛豆腐的做法很多,常吃的是红烧毛豆腐、铁板毛豆腐,至于油炸毛豆腐个人觉得纯属误导食材,而清蒸毛豆腐就跟开玩笑没什么区别了。现在的餐馆多以铁板为多,很好的保持毛豆腐的温度,可以做到端上桌时,热气腾腾,铁板和毛豆腐在菜籽油的作用下吱吱作响。粘上点辣椒酱,绝对的鲜美。
《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毛豆腐,厚味者,滋味浓郁。浓郁的滋味,能充分唤起味觉,给人厚实、豪放、强烈的生命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