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纯文学”的名义生活故事萌芽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四)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四)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22:20 被阅读22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四)

七十四



不识好


这个词儿好玩,它的意思指的是:分不清楚好坏,糊涂,愚蠢,缺乏为人处事的基本识别能力。其实,它就是成语“不识好歹”的俭省版。 在巴蜀方言里,它的语义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分辨不清别人对自己的好与坏,二是分辨不清事情对自己的好与坏。

按照为人在前处事在后的惯例,这个词主要强调前者。国人一直信奉人际强调做人,关系捋顺了,感情好了,天大的事都不是事,关系不顺,感情不好,芝麻大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儿。

与其意义相同的俗语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以及“好心当了驴肝肺”等等。这都是站在自以为“好人”的角度对那些“不识好”的糊涂虫的判断和批评。因此,巴蜀百姓把“不识好歹”俭省为“不识好”,去掉“歹”,以强调自己天经地义的一片好心,绝无半点含糊,天地作证,日月可鉴,这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但是,我们如果客观理性地分析,在一对人际关系中,自己只要出于一片好心,就一定是对对方好么?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要孩子多吃点饭菜,哄着、逗着、追着,以一己之主观愿望安排着孩子的肠胃,这种在主观上无一例外的“好”,在客观上未必一定好吧。

那么,成人之间就更为复杂,因为个性追求不同,思维层次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你之所“好”抑或真的是人家之“歹”呢。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彼此尊重,谦卑得益。

就人生乐趣、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选择而言,费孝通说得很宏大叙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胡适却是从人性出发,就说得恳切,实在一些:“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充老子


巴蜀民间,小老百姓喜欢“犁田打靶”地“带把子”,说话常常不太文明,开口“老子”,闭口“龟儿”,某些人几乎出口成脏,无脏不成话了。

这样对待晚辈,似乎算不了什么事儿,因为本身就是“老一辈”的,尽可以污言秽语,晚辈也不敢发出异议或抗议来。平辈之间呢,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皆具免疫力,也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口角。

但是,如果对方是比你高一辈或几辈的人物,你还扯开嗓子龟儿老子地说话,那就危险了。你在长辈面前口无遮拦地“充老子”,骂“龟儿子”,这就扰乱了辈分伦理,一定会遭致严厉的谴责和责罚。宽容一点的长辈批评你几句,拂袖而去,暴戾的长辈就立马动手摔你几耳光,然后还会跑到你父母面前投诉申斥。

在社会上充老子,倒不一定讲求辈分,但肯定是需要实力的。《沙家浜》里的胡传魁不是这样唱的么:“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你看他敢于开口充老子,那是有“十几个人”和“七八条枪”作后盾的。枪杆子里面不一定出政权,但一定可以出老大、老子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七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jk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