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气不二论
本文摘录自 《孟子与公孙丑》
下面有重要的来了,公孙丑对孟子所讲有关不动心的道理懂了没有,不知道。反正我们很感谢公孙丑,他不问的话,我们就没得听。他又问孟老夫子:孟老师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差别在哪里?因为孟子提出告子比他早一点不动心了——现在我们补充一点,在座的老年朋友要注意,对生死不动心就可以了生死,得道了。富贵、功名倒还不算什么,真能做到生死一如、对生死不动心,那就了不起了。这是补充前面的话。孟子说告子的理论不通,“不得于心”的话,那就“勿求于气”,不要做修养的工夫,因为原理没有明白,做工夫也没有效果。心里还有怀疑不能安详的话,气就不能宁静,不能得定。所以孟子说,心里不安详,气就不能定下来,这是对的。至于说对道理不明白,“不得于言”就“勿求于心”,就不再研究,孟子认为那就不可以,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孟子说告子对于这一点了解得不彻底。
我们现在也不要帮着孟子来批评告子,只是提出这几句话。实际上告子这句话也不错。我们看了他们两人的观点,就好比什么呢?以禅宗为例,告子所说好比神秀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孟子所说则好比六祖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工夫程度与六祖、神秀相等,此处只是勉强作个比喻而已。
很幸运的,我们是现在研究儒家,如果我们生在宋朝,那就完了,因为宋明几百年间只要你稍稍表明自己学佛修道,前途就完了。名气大如苏东坡,还是吃了这个亏的。尤其到了明朝,像我这样随便评论先儒,那有几个脑袋啊?现在可以了,到底是民主时代。在过去我们讲《孟子》,如果用这个比喻,那就变成大逆不道、旁门左道,很成问题。所以我们看历史,常觉得古人很可怜。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过一两百年,人们又看我们很可怜,这个事情很难讲,现在我们这些闲话不谈。
接着,孟子提出“志”和“气”两个问题。所谓不动心,就是思想、情志不动。要做到不动心,就必须养气。现在里面又钻出问题来了。孟子提出“心”和“气”是一体的两面,他认为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他答复公孙丑的结论是“善养浩然之气”,孟子的真工夫来了。这一下可好了,这浩然之气不晓得有多大!“浩”者,大也,大气磅礡。又一个问题来了,暂时把它摆在这里。
讲到这里,就要讨论“浩然之气”了。浩然之气,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就《孟子》原文所提“浩然之气”的渊源先作一个概略的回溯,让大家对于孟子所以提出“浩然之气”与公孙丑讨论的来龙去脉,有个更深的印象。这样,我们对于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的“浩然之气”,才能有更清楚的认识,甚至能有所体会。
最初,公孙丑请教他的老师孟子,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动不动心。孟子告诉公孙丑,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动心了。“不动心”这三个字,后世道家、佛家以及宋明的理学家都把它引用到内心修养工夫上去,成为“不起分别”、“无妄念”的同义语,作为身心达到“道”的最高境界的修养,并且认为是念头丝毫都不动的一段形而上的工夫。不过,我可以大胆地说,这对孟子的本意产生了很严重的误解。孟子在这里对公孙丑所说的“不动心”,只是对一切事功成就的不动心;也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名利、荣誉、权势以及物质不动心而已。
接着公孙丑认为,孟子能够对名扬天下、功在万古的人生境界都不动心,那需具有大智、大勇,否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讨论到勇的问题,牵涉到北宫黝、孟施舍等几个武功很高的人,举他们的武勇来比拟,以便讨论得更具体。但是孟子在“勇”这一课题中所作的结论是:武勇之勇,并不是真正的大勇;真正的大勇,还要配合个人高度的修养。像曾子那样,或者如子夏一样,才是真正的大勇。也就是孔子教诲曾子的:自己有理时,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老百姓,纵然面对王侯将相,也丝毫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退却;如果自己理亏,虽在千万人面前,也要认错,也要担负起责任来,这就是真正的大勇。
从不动心到大勇,也就是一个人的真学问、真正的修养工夫了。工夫到这个阶段,虽有千万元、上亿元的贿款放在面前,不但不会伸手去拿,连“这钱可不少啊”的念头都不会产生,这就要具有大勇的人才办得到。
如汉朝的杨震,做官的时候,有人在半夜悄悄地送了一大批银子给他,杨震不肯收,那送钱的人说,现在这房子里只有你我两个人在,你尽管收下,绝对不会有人知道的。可是杨震对他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那人听了,良心上也受到谴责,非常惭愧地挟了那一大包银子走了。
我们设身处地想想,那么多的钱,以自己的薪水算起来,大概两辈子也赚不了那么多。又当深更半夜,而且只有两个人面对面,没有第三者在场,这是多大的诱惑!如果没有大勇,就很难下拒绝的决心,更难说出那句使对方感悟的名言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杨震说这几句话时,他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磊落,温语中有千钧之力,气魄多么的宏伟,这就是真正大勇的具体表现。
再回转来说,公孙丑又问大勇是怎么样修养来的,孟子说是由于意志的坚定来的。“坚定意志”这句话,嘴里说说容易得很。其实,没有相当修养工夫是很难做到的。公孙丑再进一步问,坚定意志有什么方法。孟子告诉他七个字:“持其志,无暴其气”,如果下定了决心,就坚决地去做,绝对不改变,就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绝不改变他的信仰一样。学禅的参话头,学密宗的念咒子,或如念佛,这些都是“持其志”。但仅仅“持其志”还是不够,不能成功,同样重要的还要“无暴其气”。
孟子这里所讲的气,包括情绪在内。大家对于事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平日都知道,认识非常清楚,都能坚持这个原则。但当心浮气躁的时候,就会受影响。譬如发怒的时候,理智告诉我们不要出口骂人,可是气一上来,嘴巴不受控制,骂人的话就出来了。所以“志”与“气”是两回事。而孟子说不仅要“持其志”,同时更要“无暴其气”,不使此气粗暴浮躁。因为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心念专一,可以影响身体,生理机能会受影响。如专心看书时,往往别人说话就听不见;相反的,生理也影响心理,人生了病就情绪不好,思想或更敏锐或变迟钝。所以气修到专一归元,也可以改变意志。像被撞昏的人,就是气的作用而影响到意识的昏迷。有学静坐几十年的人,无论是佛家、道家,对修养的路子很明白,但始终不能得定,就是因为气调不好的原故。有些专门做气功的人,气炼得很好,可是心理上没有把理路搞通,也不能成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两者不可偏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