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俗(三)

作者: 李茗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08:56 被阅读48次
故乡的年俗(三)

                        贴好春联过大年

春联,又名“楹联”。但在我们老家都说“对联”或“对子”。

相传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国国君孟昶让一个名叫辛寅逊的学土,在桃木上写了这样两句话:“新年纳庆余,嘉节号长春”,贴在他的卧室门前,用作辟邪和祈福。据说,这就是春联的起源。

在每年的年三十下午,我爸便会叫上我和妈妈。先把门框上前一年所贴的旧春联撕掉,用小刷子沾上米汤和面粉做成的浆糊,把木框上需要贴春联的地方刷一遍,再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上去并抚平。

在我的记忆中,大门前贴的是一些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春联。如“吉星高照”,上联是“普天同庆”下联则是“四海升平人民健康”等等,都是一些祈福的话语。

红红的对联纸、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以及那些笑着贴春联的人,一看就让人想起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他的一首名为《元日》的诗来。在这首诗中他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暖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好了春联,夜幕降临,在阵阵鞭炮声中,年夜饭便开始了。

我们虽说是乡户人家,但家家户户的年夜饭可都很丰盛。腊肉、香肠就不说了,蒜苗炒腊肉,那可是我们那最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除了这两道菜,还有鸡鸭鱼,鸡鸭都是自家用粮食养大的,而且鸡必须是红公鸡。

待这些菜都吃得差不多时,年压饭的压轴菜便上桌了。过年嘛,家家户户都会整一个年年有余(鱼)。或红烧或煮酸菜鱼,都是根据自家人的口味来烹饪。

菜上齐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举杯畅饮,共享天伦之乐。现在想来,每年的春节前,那些远在天涯的游子们不惜车马劳顿之苦,千里迢迢回到家,不就是为了年三十夜能与亲人们欢聚一堂,开开心心的吃餐年夜饭吗?

吃完年夜饭,我们那还有一个风俗,每个人必须要洗脚。

洗脚时,爸妈总要让我们把膝盖洗干净,据说洗干净了膝盖,来年就会有好食运。谁要是去无意中去别人家碰上好吃的,大家都会善意地开玩笑说:“肯定是年三十晚洗了膝盖的,所以总能碰上好吃的”。

脚洗好了,大人们就开始给小孩发压岁钱了。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爸妈,还有幺爸幺妈都会给我压岁钱,那时候,普遍都是给一毛两毛的,若是哪一年,得了个五毛的压岁钱我就开心的不得了,第二天准会向小伙伴们炫耀。

时光如白驹过隙,仿佛是转眼间,当年从长辈们手中接过压岁钱的我,现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了。只是当年发压岁钱给我的爷爷奶奶他们二老已经离世十多年了。每一年春节爸爸去他们二老坟前拜祭时,我都会想起以前他们给我和堂妹们发红包的快乐时光。

相关文章

  • 故乡的年俗(三)

    贴好春联过大年 春联,又名“楹联”。但在我们老家都说“对联”或“对子”。 相传在公元96...

  • 故乡年俗(篇三)

    大年初一 睡了一觉就过了一年,被别人家的鞭炮声给叫醒。可是我这一天都不用早起,因为我是女的,只有爸爸和弟弟两人才早...

  • 故乡的年俗(四)

    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的发展,现在在中国,只要是成年人,基本上都是人手一部手机了。 ...

  • 故乡的年俗(一)

    我的故乡四川蓬安不仅是个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它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县城。早在公元507年,梁武帝为了纪念...

  • 故乡的年俗(二)

    祭祖 在我们老家,过年之前,家家户户在备年货时,另外还要买一捆火纸放在家里备用...

  • 故乡的年俗(篇二)

    大年三十 当一切准备就绪,除夕就在父母的忙碌、孩子们的期盼中到来了。从早上天美亮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十大碗八大碟的。...

  • 故乡的年俗(篇一)

    惬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但好在是令人印象深刻。过年,依然是一个力量强大的节日,每年都能召唤到一个个外出的人们回乡来...

  • 故乡的年俗(篇四)

    玩灯这一年俗在我的家乡(梁河县大厂乡)并不是每年都可以感受到的,是每隔三年,即第四年才又一次的举办玩灯的活动,寨子...

  • 故乡年俗丨过“小年”

    从今天开始,准备写一个系列的散文《故乡年俗》。今年过节回不了家,仅以此系列献给我的故乡,山东省潍坊市以南20公里的...

  • 年俗(三)—拜年

    by 老黄 拜年是过年最重要的程序。燎完天蓬还想再眯瞪一会的瞌睡包们还在床上懒着,母亲的饺子还在等待出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年俗(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gt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