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由张艺谋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大为、渡部笃郎等联袂出演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讲述了14名逃避战乱的风尘女子冒充女学生,去南京赴宴的感人故事。
01,故事梗概
1937年12月,金陵城烟雾迷散,生灵涂炭。一边是日军屠城进行时,满地搜索最后遗留的辛存者;另一边是李教官带着为数不多的队伍和日军做最后的抗争,以掩护那几个女学生顺利跑回教堂。此外,还有一名美国人约翰·米勒正准备前往教堂为英格曼神父做殡葬服务。
逃到教堂的女学生们因为小雪的死吵了起来;约翰则因神父已死,工作无法展开,便向乔治寻求索赔。乔治是安格曼神父的养子,也是教堂现在的主负责人,他想让约翰开着卡车带这群女学生离开南京。
这时,一群秦淮河的女人因主家老顾提前跑路,便来到教堂避难并占据了地窖,放荡的风尘女子形象一览无余,而玉墨则是她们的头牌。
约翰与这群女子第一次相遇,便为这个神秘,优雅的东方女子所痴迷,可得到玉墨的前提是带着姐妹们安全离开南京。
李教官这会儿也进入了教堂,他将路上收留的带着重伤的浦生托付给这群女人照顾。临行前,隔着门缝偷偷看了一眼正在祷告的女学生们,留着眼泪兀自离开了。
一天,因为厕所的使用问题,女人们和学生吵了起来。顷刻间,一枚子弹正中太阳穴,女学生倒地而亡。日军冲了进来,大家也一下都慌了神,女人们躲进了地窖,可容量有限,学生则四处逃窜。
刘教官出了教堂后,一直没有离开,而是提前布置好战场,守护着女学生们。
约翰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试图以神父的角色阻止这一切发生,可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约,还推倒了约翰,将魔爪更加肆无忌惮地伸向女学生。
关键时刻,还是李教官阻止了这一事态的扩大,并与日军同归于尽,暂时守住了教堂的安全。
过了几天,一名叫长谷川的日军长官来到教堂为他手下的残暴行径道歉,并宣布近期由他来守护南京,保证教堂的安危。临走时,还不忘告诉约翰神父,改日要来听女学生们唱歌。
教堂外,书娟的爸爸为救女儿,做了“汉奸”,而他也成了约翰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更是这次营救女学生的强力助推者。
就在此时,玉墨发现一行人中少了豆蔻和香兰,豆蔻去拿琵琶来弹给浦生听,香兰为了去取回耳坠。约翰在玉墨的央求下,答应去找寻她们,可终究来晚了一步,两人都被奸杀了。
一段时间后,长谷川前来听学生们唱歌。小蚊子因找猫而打断了合唱团的演出,多亏书娟机智的反应而化解了危机,本来12人的唱歌班也就变成了13人。
长谷川听完后很满意,并邀请学生为成功占领南京而献唱,一个人都不能少。学生们知道此次凶多吉少,只得准备跳楼,一了百了。最终在约翰和女人们的劝阻下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女人们决定替学生们赴宴,换好衣服,画好妆容,可最后才发现差一人。乔治这时主动站了出来,因为他答应了要照顾好女学生们。
她们在这一天奔赴“战场”,与此同时,约翰带着藏好的女学生们离开了南京城。
02,两次转变
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在看真实的人生与世界,从中可以有领悟,也可以有帮助。那好的电影如何来呈现人物的真实性呢?
我想少不了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呈现人物内心的一个转变过程,而非从头到尾都是平的,那样只会让人们的感受大打折扣,总觉得不够贴近现实生活。
那这部影片是如何来还原人物的真实性,展现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转变呢?
通过对剧情的梳理,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不同人物相互间的接触与影响,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此呈现。
约翰神父的转变:由欲念的驱使转变为人道主义关怀
约翰原只是一位前往教堂为神父提供殡葬服务的入殓师。当他来到教堂,发现神父已尸毁人亡,到嘴的食物溜走了,那就破罐子破摔,要点值钱的东西而后跑路。自是对乔治提议修车帮助女学生逃出南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在与玉墨第一次相见时,他为眼前这个优雅、曼妙的东方女子着迷。玉墨同意与约翰交往的前提就是由他扮演神父,来保护大家的安全。约翰当然有心动,可深知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自是没有明确答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约翰早已为这位东方女子陷了进去。在日军攻占教堂那一天,藏在衣柜的约翰身上穿的正是神父的衣服,眼下也无处可躲,于是站了出来,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由入殓师变成了一名神父。
这时候的转变更多的是不得已为之,由欲念驱动的物理变化,未触及内心深处的价值信仰。当约翰看到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大肆侵害女学生,以及一位女学生摔死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的双眼噙满泪水,内心的正义正在被唤醒。
而后约翰亲眼目睹了豆蔻和香兰的惨死,以及秦淮河女人们主动请愿,奔赴南京…经过这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约翰已然成为了一名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神父。
女人和女学生的转变:主动接替女学生们去南京赴宴
女人们自始至终都是以风尘女子的形象示人,这份强加于身的认知也有认命的成分,她们自是和女学生们显得那样格格不如。“厕所事件”将双方的矛盾激化,而女学生的惨死又使得这两个群体产生了某种密切的关联。
日军随后冲入教堂,女人们率先躲入地窖,可女学生们已经来不及躲了,她们也就吸引了鬼子的注意。事后,女学生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挂满泪痕从安然无恙的女人身边走过,女人们向女学生道歉,姐姐们对不住你们。
后来在教堂的一次唱诗会上,小蚊子险些暴露了身份,多亏书娟的机智救了她。
当女学生们得知要奔赴南京献唱时,她们只得选择一死。女人们看着准备轻生的女学生,怎能不动容,玉墨首先开了口,要替她们奔赴南京,女人们陆续同意了。
女人和女学生们抱在一起哭了,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向女人们说了一句,“对不起。”
“替姐姐们好好活。”女人们回复道。
这份转变,有女人们对女学生的歉意,也有李教官对女人们的嘱托,小蚊子的入局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女人们自小的遭遇也脱不了干系,更离不开这群女人的家国情怀。
唐代杜牧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的女人们用行动来证明,“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月。”
正如玉墨所言:“我们本来就是干这一行当的,只要我们能活着回来就能够活下去,这种事让小女娃怎么对付,就算活着回来了,还活得成吗?”
03,情节的连贯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示,悲剧的六要素最重要的就是情节。而这部电影的悲壮就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
不知道大家起初看的时候,会不会跟我有一样的疑惑:
其一,李教官突然闯入教堂,将受伤的士兵浦生托付给女人们照顾;
其二,小蚊子在女学生们给日本军官长谷川唱歌时,闯了进来。
对于第一点,也就为两位女人的离开做了铺垫,豆蔻为了让浦生临死前听一回她弹奏的小曲,贸然前往,香兰也跟了去。
自然而然也就引出了明暗两条线:
明线就是对约翰和乔治心灵上的震颤,更加坚定了约翰帮助女学生逃出南京的决心;当看到了这惨烈的一面,不能说对乔治后面的主动请缨没有影响;
暗线就是人数的变化,豆蔻和香兰死后,女人们的队伍留下了十二个人。
一提到人数,很难不让人想到小蚊子闯入唱诗班的那个场景,原本12个女学生变成了13个。长谷川临走前清点了人数,为成功占领南京献唱那天,一个都不能少。
女人们作为一个团体,她们之前只是怀着对女学生的愧疚,可现在不得不入局了,也就合理化了女人们奔赴南京的决定。整装待发时,才发现差了一人,乔治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佳人选。
可以说是由浦生的出现引起了蝴蝶效应,从小蚊子的误入,女人们主动请缨,到乔治成为第十三个女学生,这是一场相互间的救赎,更是一次事关民族大义的壮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