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真的吗?
祝陵村的人告诉我,是真的,祝英台真的是他们村的人,我半信半疑,决定去一探究竟。
从市中心开车向西南行驶二十多公里,来到善卷洞风景区,祝陵村所在地。停好车,走出停车场,就看到路边有大幅的广告,“茶禅四月到宜兴”,善卷洞门口有举办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的海报。
![](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b85a5b1e20ccb6c1.jpg)
朋友告诉我, 这里的蝴蝶堪称一绝,每年的四月下旬,蝴蝶们好像接到通知来参加集会一样,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像带着翅膀的花朵,在树林间飞舞,在花丛里嬉戏。最奇怪的是蝴蝶们成双成对地飞,你如果用折扇去扑一只,另一只立即追过来,让你不忍心让它失伴。看我不相信的样子,她从包里拿出一张观蝶节门票递给我,说:“4月28日你来观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时你将不得不信,这些蝴蝶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而成的,千年过去了依然在一起。”
聆听着梁祝戏曲的唱腔,我们走进景区,一路上经过梁祝故事中十八里相送的场景,来到后山的碧鲜庵旧址。这里有一座凉亭,前有一石碑,上写碧鲜庵英台读书处,碧绿的琉璃瓦顶,绛红色的四根立柱,中间是一张石台,四张石凳。我坐在石凳上,想像着一个古代女子,白衣飘飘,一书在手,眉带忧愁,眼含泪珠,在秋风秋雨中思念情人的情景。
传说晋朝时候,祝家庄有个祝员外,家境富裕,最宠小女祝英台。英台聪明玲俐,貌美如花,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以后就爱上了读书,一再央求父亲同意她去杭州读书,父亲拗不过她,同意她女扮男装,带着丫环银心外出求学。
在书院学习期间,英台和的山伯同窗学习,同室居住,日久生情,私定终身。父亲祝员外知道后,认为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他们的婚姻,把她许配给五里外马家庄的马文才。马家和祝家一样,也是大户人家,耕读传家,马文才本人是一表人才,早就心怡祝英台才貌双全,所以媒人一说即合。祝英台虽然强烈反抗,终因受封建礼教束缚,父命难违。
梁山伯来祝家求婚不成,回家后相思成疾而亡,消息传到祝家,祝英台悲愤交集,毅然携丫环银心再次女扮男装出家,来到宜兴善卷洞碧鲜庵。尼姑见到公子乃是举止文雅的读书人,便以上宾相待,祝英台见尼姑待人热情,庵中清净,决定在此安身。便叫银心去对尼姑说出真情,要求留庵中读书,尼姑欣然答应。
祝英台在庵中生活,最喜去后山坡的凉亭读书,独自一人坐于亭中思念山伯。读书时,书中出现山伯的面容;喝茶时,杯中荡漾山伯的笑容,风吹竹叶声,疑似山伯在对她私语,夜晚独眠,似有山伯的身影在窗前徘徊。不久,祝英台便忧思成疾,不治而亡。尼姑依照祝英台的遗愿,将她葬在庵后山坡上。朝廷闻其事,封称为“义妇”,墓尊称为陵,英台墓简称祝陵,自那时起,乡亲们为了纪念她,便把祝家庄改为祝陵村,延用至今。
当地文人借此事件编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为了表现出戏剧的冲突,把马家编写成十足的反派人物。随着故事流传地域的扩大,马家不堪其扰,又无从申冤,无奈之下把马家庄改名清白村,至今清白村里还存有马家祠堂。
我走过英台阁、三生堂,里面有祝英台和梁山伯楼台相会的蜡像,室内播放着凄凉缠绵的唱词,诉说着爱而不得的悲剧故事。
走出景区,看到离停车场不远的山拗正在搭台,上写第四届梁祝.爱情文化节。朋友说,我带你去逛逛梁祝.爱情街市,可热闹了,里面各类小吃应有尽有。我看着那边人来人往的爱情街市,不禁失笑,梁祝爱情成了最好的金字招牌。
网友评论